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百页信息
字号:
浅谈“按需分配”
发表时间:2021-09-22 13:45:56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按需分配的愿望是良好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简单的把按需分配等同于“按想分配”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原则的。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提到三次分配,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对分配制度的再思考。有人表达出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按需分配呢,同时表达出按需分配就是“每个人想要什么就分配什么,想要多少就分配多少”的“按想分配”的观点。

  按需分配的愿望是良好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简单的把按需分配等同于“按想分配”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原则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按需分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之上的。按需分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提到的分配原则,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他写到:“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的时候;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时候;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随着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本主义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列宁在撰写《国家与革命》时进行了引用。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按需分配的前提是各尽所能。各尽所能就是社会成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社会生产进行奉献和工作。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仅仅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应尽的义务和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社会成员的第一需要。很多人受制于传统观念“劳动就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约束,不明白劳动为什么会成为第一需要,看不到劳动其实还有人进行自我满足的属性。事实上,正是因为劳动,人才所以成为人。劳动不仅开发和发展了智力赖以生产的大脑,并使人类的智慧进一步向前发展,给人类带来成就感,体现人作为社会属性的人的荣誉感、集体感、自尊感、满足感;还进一步提高了人的身体素质,满足了人的自然属性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有一些社会成员已经不需要劳动也能够满足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譬如在银行有大量存款吃利息的人或退休的人),但他们却仍然活跃在劳动甚至体力劳动的第一线,并且对他们个体而言由此产生的分配效益可以忽略不计。对于普通人来讲,有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从业者也在进行着本职劳动以外的体力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讲,“劳动作为社会成员的第一需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出现了萌芽,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将会感受其真理性所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发展的理论、实践的理论、更是一种已经进行近200年的社会实践。在此意义上,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共产主义的实践,正在为共产主义的到来积累财富和经验。

  按需分配已经在一定的物质资源领域体现出来。比如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只不过因为这些自然资源是完全免费的,完全按需分配的,社会成员才熟视无睹。若有人提出生活中平原和高原的人需要有一样空气,不同的气压带有相同的阳光,甚至南极和北极要和赤道一样,这些完全忽视自然规律的诡辩,可以付之一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按需分配在互联网领域也已经体现。网上的很多资源都是免费提供的,一个人的使用并不影响其它人的使用,一个人的占有并不妨碍其它人的占有,网络资源的可复制性、共享性,使按需分配不再是梦想。如各种资料、图片、电影、音乐等,需要的人都可以去下载。网络的便利还提供了免费的社会交往通讯工具,增加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便利。这都给按需分配是实现提供了新的社会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即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但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在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在从资源较为丰富向资源及其丰富的发展阶段、在从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共产主义精神文明已被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的转变阶段,谈按需分配一定是有条件的“按需分配”,决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按想分配”。

  第一,要对按需分配的主体进行界定,是“个人”所需还是“社会”所需。首先应满足整个社会成员所需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所需。我们党和国家正是把全体人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国之大者”,实现了四个伟大成就,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面对新冠疫情——人类社会共同的敌人,我们把社会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国内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并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从“某个人”和“某个利益集团”的需求出发的国家,则在疫情面前束手无策,截止到2021年9月18日,已有近4280万人感染,死亡人数更是超过69万人,成为全球抗击疫情的最大破坏者。其次在满足社会必需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满足个人必需。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党和政府第一时间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把每个人的健康需求放在第一位,上至百岁耄耋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婴儿全部尽力救治,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名公民,竭尽全力救助每一名患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战疫史上的奇迹。而在地球的另一面,面对疫情,富人优先,穷人由于资金短缺无法接受医疗,特朗普轻松的说出“也许这就是生活”。这一对比,使我们更加明白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否则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再次,要强调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辩证统一。社会需求是社会成员根本需求、长远需求,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需求的统一,每个人的正当需求,有都是社会需求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是相辅相成的,要强调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个人需求要服从服务于社会需求,必要的时候要有牺牲个人需求的觉悟和行动。社会需求要最大限度的个人需求,激励保障个人的正当需求,充分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都得到满足。

  第二,要对需要的程度进行界定。对社会而言,有生产发展需要、有消费需要、有安全需要。要全面衡量每一种需求程度,及时的作出正确的判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和国家正是把社会成员的安全需要放在第一位,全体社会成员在“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的感召下,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人民生活秩序恢复到疫情前状态,我们国家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对个人而言,对于需求的内容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个人自身的五个需求层面,要具体的分析每一个人最必需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饥饿的人送他一件棉衣”是毫无意义的。个体间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层面的需求,欲望的强烈也是不一样的,要具体分析每一个个人最直接、最强烈的需求欲望(当然是合法的——到共产主义精神文明被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时,这一假设是不被需要的),进行合理的分配。(张常永)

  作者为桂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副教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