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百页信息
字号:
文化共享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1-11-15 15:01:23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广大民族地区在从实现脱贫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在过去的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人民又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要努力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进入了乡村振兴的伟大历程,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广大民族地区在从实现脱贫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首先要铸魂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相对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差别不仅在于物质差别,更在于文化落差”。虽然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文化环境是持续向好的,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等因素,民族地区面临着沉重的脱贫压力,因此在乡村发展中首先更注重经济建设,关系到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很少。另外,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呈现空心化、老龄化的明显趋势。民族地区乡村因其特有的空间地域隔离性,更呈现出与城市的巨大文化落差。首先表现在文化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欠缺。农村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呈扩大化趋势,农村居民的文化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各种文化设施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偏低。其次是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现代先进文化难以融合。以乡土为纽带的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冲击,传统的节庆、风俗失去传承的土壤难以吸引人,乡村普遍的价值认同呈下降趋势。陈规陋习没有根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不文明现象。大多数农民科学素养匮乏、法律意识淡薄,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再次是优秀人才匮乏,乡村发展缺乏领头人。由于缺乏良好的人才机制和发展的吸引力,乡村容易陷入人才留不住引不来的困境,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普遍缺乏。

  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最基本、深层、持久的力量。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社会,文化一定是最亮眼最突出的标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历史证明,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乡村社会的行为方式、风气习俗、知识结构、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乡村这个社会统一体形成和延续发展的认知基础和逻辑理路,乡村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基于并受制于一定的文化内涵。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离不开人才,也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民族地区具有优质自然禀赋和文化遗产,但因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城市存在巨大的文化落差,缺乏有效的引领和持久的动力,这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乡村实现振兴的瓶颈。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首先要“铸魂”,通过文化振兴营造良好的乡村精神环境,才能吸引人才,保护环境、改善治理,推动产业发展,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力量、丰厚的道德滋养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文化共享助力民族地区乡村“铸魂”

  文化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和国家尤其关注民族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尚未能充分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反映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也是民族地区乡村实现振兴的必然选择。共享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的全面共享,实现文化共享,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文化共享,就是要使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民都平等地享有基本相等的文化地位和文化权益,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使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科学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体现。民族地区乡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更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共享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发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表现,不仅包括更高要求的物质生活富裕,更包括了精神生活富裕这个重要维度。通过改革开放,尤其是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也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质抱有更高期待,其中更包括了平等地享有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不断提升自我的价值,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共享发展要达成的目标,反过来也将有力地促进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文化共享是缩短文化落差的有效路径。与经济一起快速发展的城市文化,以其突出的时代特色占领了主导地位,起到引领的作用,而乡村文化则日趋收缩和自我封闭,发展缓慢而容易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经济基础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居民能更快的获取信息,成为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反之农村居民受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限制,不能及时接受和使用更多的信息,城乡社会阶层间的知识鸿沟越来越大。如果得不到有效隔断,这种循环会不断重复,将更加剧城乡文化落差,民族地区尤甚。共享是不分民族地区不分领域不分职业的平等享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和内在要求。现实存在的城乡文化落差是推动文化共享的现实依据,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通过探索激活和创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切实缩短城乡文化落差,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居民平等的文化权利。

  文化共建共享促进乡村文化兴盛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通过各方努力将乡村文化提升到能够引领乡村善治、增加村庄财富、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村民福祉的高度,它既表现为丰富的物质形态,也表现为积极的先进的观念形态,以及乡村中大家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这个目标来看,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就决定了文化共享是一个共建共享的渐进过程。

  文化共享是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既需要形式和载体上的共享,更需要内容上的共享,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首先,要继续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缩小数字鸿沟,使文化资源质量、功能配套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争取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共享文化的发展资源和建设成就。其次要使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实现共享。第一,文化共享要实现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传统的风俗习惯与乡规民约代代传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乡风、家风和淳朴民风。文化共享就要深入挖掘、继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文化共享要实现对现代优秀文明的接受和主动融合。民族地区乡村传统文化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现代文明互动,在尊重包容乡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和发展多元性的基础上,遵循文化的演进规律,让现代文明融入到乡村文化,形成既传承乡土地方本色,又能彰显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乡村文化,使之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核与可持续发展动力。

  文化共享是在共建基础上的共享。首先,文化共享共建要充分发挥乡村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文化本质上是以文化人,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游离于乡村主体之外的输送式的文化会暂时缓解民族地区文化生活的贫乏,但不能从根本上真正发展和繁荣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乡风、家风、民风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内因和受益的都是农民自己。只有在文化成果的享受和创造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增强农民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激发更大的参与和创造的积极性。其次,文化共享共建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作为“铸魂”的工程,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要通过构建长效的共建机制和制度作为实现共享的坚实的保障;再次,文化共享共建还要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合力作用。因为相对落后,所以民族地区更需要各种资源和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要充分发挥包括专业运营机构、NGO组织、专业文化机构等各种主体的作用,在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的基础上,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文化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文化,让村民在经济收益和精神满足中,建立对乡村文化的自信,真正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文化共享的实现是持续渐进的过程。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共享发展不等于同步、同等发展,也不是均等发展,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文化共享也是如此。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而成,具有独特的形成机制、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决定了实现文化共享是一个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持续性过程。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以文化富民,以文化育民,让少数民族文化真正活起来,继续为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未来发展持久的动力。

  本文作者玉素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授。本文为广西区党委宣传部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新时代漓江流域文化共享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