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十三五”巴马瑶族自治县甩掉穷帽 拥抱小康
发表时间:2021-02-09 12:05:29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巴马全县30万各族群众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

  中新网广西新闻2月9日电(梁林顺 凌吉荣 韦雄英)放眼“十三五”以来的寿乡巴马,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建设项目如火如荼……

  2020年5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56次会议传来捷报:全区2019年符合摘帽标准的21个县退出贫困县系列,巴马瑶族自治县位列其中,这标志着巴马退出贫困县系列,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全景。詹伟誉 摄

  5年来的脱贫战果,自豪地书写在巴马1976平方公里大地上——5年间,巴马全县57个贫困村、65167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如期实现全部脱贫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0023元,年均增长10.0%;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259.88元增加到2019年的8643.47 元。

  这份“脱贫答卷”集聚了巴马全县604个基层党组织打造的坚实堡垒;汇聚了上百个对口帮扶单位的倾情付出;凝聚了成千上万名扶贫工作队员的日夜焦思……

  强化党建引领,激活“造血”功能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巴马县燕洞镇交乐村党支部原属于软弱涣散党组织,基层组织弱化、村干队伍年龄老化、思想保守僵化,群众参与发家致富找不到方向。回想党支部以前的情况,党支部书记姚正云对党建引领发展深有体会: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后援单位结对帮扶下,村“两委”抓组织整顿、抓思想转变、培育党员致富能人、抓产业发展,党员的作风思想发展了很大的改善,上进心、积极性、凝聚力都得到增强,实现了从软弱涣散蜕变为“五星级党组织”。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交乐村创办了交乐村种桑养蚕和龙骨花种植加工等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在石缝中种植龙骨花6000多亩、核桃2000多亩、桑叶1000多亩、油茶1000多亩以及养殖猪、鸡、羊等特色产业。2017年8月,交乐村作为中央组织部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现场考察点之一,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得到高度认可,“大山深处党旗红,石头缝里产业兴”成为交乐村的生动写照。

  组织领好头,党员争上游。巴马成立县、乡(镇)、行政村和行业脱贫指挥部,组织112个单位联系帮扶全县104个行政村,发动6000多名干部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选派23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470多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以村为家,全力将全县604个基层党组织打造成群众看得见、离不开的战斗堡垒,推行“党建+合作社”“党建+项目”“党建+产业”等党建扶贫模式,支部服务产业发展、党员聚在产业项目、群众富在产业链条,构建“输血+造血”的长效机制,激活贫困村“造血”功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凝聚脱贫攻坚“冲锋上阵”合力。

  破解群众“行路难”,天堑变通途

  路不通、信息闭塞是导致巴马大石山区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要脱贫致富,先架桥修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巴马县把长年来深藏在大石山里群众的“行路难”摆在头等位置来抓。

  冉启民是巴马县财政局下派西山乡弄烈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带领群众先修路。在他的引导下,村“两委”班子、党员骨干和村民一起出钱出力,在悬崖峭壁上凿大石、啃大山。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石头一块一块搬,山路一米一米凿,5年“愚公移山”,凿出43公里的绝壁小康路。

  2016年来,巴马县先后实施道路建设项目(含桥梁、生产道路、安保工程等)727条1495公里、完成276个屯屯内道路硬化,104个村和1106个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硬化路,实现村屯道路连通成网,彻底改变了人们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只走羊肠小道”的窘态,天堑变通途。

  此外,2018年11月28日,河百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是通达巴马的第一条高速,也载入史册。贺巴高速公路通车在即,当前正在加快推进贵州平塘经天峨—凤山—巴马、巴马—平果—南宁、巴马—田东—凭祥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深圳大道、盘阳大道、数字健康小镇路网等一批项目,推动巴马从交通末梢转变为中心枢纽。

  抓好易地扶贫,确保“搬得出能致富”

  寒冬的傍晚,六能安置点花达街灯光璀璨,一眼望去,小区内绿化带、停车位、超市、电子厂、幼儿园等配齐配全,夜晚的花达街商业显得格外的热闹。

  三年前,麻桂明一家从大石山区东山乡弄刚屯深山沟搬迁到这里,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从此结束了吃水难、行路难的穷山沟生活。真正让麻桂明感到幸福的是搬迁到六能安置区点后,医院、学校离家很近,上学、看病、出行等非常方便,儿子和媳妇在城区也找到了工作。

  挪出“穷窝”拔“穷根”。5年来,巴马县总投资6.25亿元,建成六一、六能、巴徐、所略百久、甲篆坡瓢、凤凰新城区等10个安置点,其中,集中安置点8个,分散安置点2个。目前,巴马全县各安置点贫困户1900户9113人已完成搬迁入住,入住率达100%。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巴马县先后出台了一系扶持方案,通过扶贫招聘会、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就业岗位等渠道转移就业增收入。通过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全县3个乡镇4个集中安置点已完成建设200多个菌菇大棚,带动了300多户搬迁户实现家庭稳定收入;通过以资产、入股分红增加家庭收入,六一、六能、巴徐安置区和凤凰安置点的商铺和门面进行对外招租,让搬迁户每户可享受每年10%租金分红。同时,通过出台文件对鼓励对自主创业的给予2万10万元不等扶持资金,带动创业就业。

  打好“四大战役”,筑牢脱贫根基

  为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巴马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紧盯“不愁吃、不愁穿”,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四大战役”。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巴马县把饮水安全工作当做头等民生大事来抓好抓实,紧紧围绕“饮水安全”达标标准,在水量、水质、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四个方面下足功夫。5年来,巴马县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56处,新建家庭水柜3334座,家庭水柜维修358座,家庭水柜加盖1833座,配备家庭水柜净水配套设施2925个,管网配套安装429公里,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提升,全县农村有安全饮水农户达标率100%。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巴马县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目标,扎实开展贫困户住房安全认定工作,研究制定住房保障攻坚措施,危房改造、加层扩建、门窗安装、楼梯盖顶、改厨改厕5个项目同步实施,分类落实补助,全力为无房户、危房户、住房不达标户群众提供稳定达标的住房保障。2016年以来,巴马共完成了3991户危房改造、372户加层扩建、3687户门窗安装、2462户楼梯盖顶四类共10512户的农户住房改造工作,全县农业农村住房达标率由2015年底的82.8%到2020年底的100%。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为坚决防止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巴马全面落实“198”兜底保障、差异化医疗保障、先诊疗后付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惠民政策,探索实施创建巴马“云医院”“一站式”等系列新举措,打好基本医疗保障战役。目前,巴马共有3家县级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82家村卫生室已经接入云平台,全县城乡医保参保率为99.19%,贫困人口应参保人数90252人,参保率为100%,建档立卡贫困患病人员住院医疗报销比例达90.10%,家庭医生签约率为100%。

  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几年来,巴马县先后投入约4.5亿元新建3所、改建2所义务教育学校;投入约2.09亿元,实施69所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项目132个,不断改善和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学校文化建设“下功夫”,积极开展“一校一文化、一校一特色”等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落实教育各类资助政策经、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少年关爱服务和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关爱扶持孩子,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的目标。同时,巴马抓好控辍保学工作,通过司法控辍、中职渗透教育、励志教育等措施,坚决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战和持久战。

  凝心聚力齐发力,多方齐唱“大扶贫”

  “十三五”期间,巴马不仅在“拔穷根”上下功夫,更在“谋长远”上再发力,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时,更要把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个景区带动一个村。巴马县坚持“一个景区带动一个村发展”,百魔洞景区、百鸟岩景区、长寿岛景区、水晶宫景区洞天福地景区等通过村集体资金入股企业,企业每年给村集体分红元,村民每年不但能从企业分红的利润中受益,还能在景区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收入实现脱贫。巴马县的部分景区通过统一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商铺,累计带动3.68万村民实现就业和创收。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巴马群众增收致富、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生态产业扶贫唱“大戏”。精准扶贫工作中,巴马县依托生态资源,落实特色产业奖补、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发展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种植“六个一”(一棵树、一朵菌、一朵花、一粒豆、一片草、一株药)和养殖“六个一”(一头猪、一头牛、一只羊、一只兔、一只鸡、一只蚕)生态产业扶贫工程,鼓励贫困户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增收。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巴马目前有农村劳动力13.56万人,每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约7.5万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广州、东莞、深圳及江浙一带。五年来,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累计受益群众10万多人次。同时,出台促进贫困户就业创业奖励办法,探索建立“全部就、立刻就”的就业机制,开发了2967个公益性、护林员岗位和2080个扶贫公益性“定岗不定人”岗位,全县10个乡镇共有5000多个贫困人口通过公益性岗位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抓电商打通产销通道。扎实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全县认定了45家供应商的162款扶贫产品,直接带动4889个贫困人口增收;同时,通过预算单位采购、直播带货、投放消费扶贫智能柜、社会参与等方式,销售扶贫产品24695万元。

  定点帮扶单位“出大力”。从2016年起,在这片艰苦的土地上扎根着一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巴马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懈奋斗的队伍,他们是来自国家文旅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文化和旅游厅等中央、自治区以及市级多个后援帮扶单位。5年来,他们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拿出“真金白银”,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真帮真扶,巴马县的19个贫困村产业、交通、饮水、医疗、住房、教育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有力的推进了巴马县脱贫攻坚工作。

  巴马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动员、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形成了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抓好粤桂扶贫,凝聚高质量发展“活力”

  2016年7月,深圳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对口支援广西河池市,深圳市大鹏新区结对帮扶巴马县,深巴两地从此携手迈向征战贫困的征途。

  在深圳的帮扶下,巴马创建了香猪、小谷鸡、山茶油、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项目41个,覆盖贫困户超过97%,把巴马打造成为“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创建38个农业种养基地,保障9000多贫困人口“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在广州、深圳创建连锁式消费扶贫平台“巴马之窗”,帮助贫困户农产品直接进入“大湾区”市场。同时,两地创新共建“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围绕健康食品、健康服务、健康科技三个核心业态,发展“在大数据和5G技术支撑下的大健康生态产业”, 深圳帮助引进深圳圳华侨城、深圳1979、深鹏集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多家深圳企业和研究机构相继入驻“深巴试验区”,已与72家企业签约,投资项目从2016年19个增长到2020年125个,计划投资额从101亿元增长到790.5亿元,为巴马产业兴旺、强县富民注入了新动力,助推巴马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

  5年来,深圳市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建立产业协作体系、拓宽消费扶贫渠道、完善就业扶贫机制、形成教育扶贫格局、创新科技扶贫方式”等六个模式,充分发挥自身在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独特资源优势,精心谋划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扶危济困、产业带动、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成效显著的工作。累计为巴马投入帮扶资金2.1亿元,帮扶项目达150多个,受益贫困人口60000多人,推动21个企业与2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2019年11月,粤桂两省区推动“深巴试验区”承接深圳市产业转移,打造成为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

  “深巴试验区”建设推动了巴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到2019年,巴马经济保持了四年的快速增长,GDP和财政收入两项平均增速在全区111个县(区、市)中分别排名第3位和第7位,在全区所有县中排名第1位。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15年的2.5倍,年均增长11.26%;财政收入是2015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73%。被评为2019年度“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实施“五位一体” 农村信用体系,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以前是贫困户受益,现在是信用户能得到更多的支持。2016年信用评级我家为A级,获得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发展了种桑养蚕,2018年脱贫了;现在我的信用上升到5A级,银行授信30万元,我又贷了10万元,产业发展更好了,家庭年收入10来万。”巴马县那社乡祥兰村脱贫户廖克杰信心满满说道,“信用体系给了我翻身的底气,给了我摘掉‘穷帽’的本钱。

  廖克杰说的信用体系,就是巴马县创新探索从积极向上的经济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优秀自信的文化生态、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五个方面构建的“五位一体” 农村信用体系。

  据悉,自2016年起,巴马制定实施了《党建引领“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巴马县“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本质上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用金融的方法,将市场的契约精神与农村的“熟人社会”充分结合,探索建立了新时代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础,为推进农村贫困治理走出了新路子,形成了多元化的贫困治理主体。

  几年来,“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给巴马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巴马57个贫困村中23个贫困村党组织获评星级村党组织,38个村成为信用村,通过“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发展林下鸡、食用菌、山茶油等生态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生态文化等优秀文化广泛传承,民间宗教信仰活动明显减少,上访案件、恶性治安及犯罪案件明显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从2016年89.93%提升到2019年的98.04%;2019年巴马获评“广西平安建设活动先进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巴马全县30万各族群众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