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花香蜜甜的日子
发表时间:2021-02-27 17:40:36来源:人民日报

摘要提示:春日暖阳照耀着南方大地,蓝天白云下的峰峦,依然青绿。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黄村镇的一片鸭脚木树林下,有一位年轻人,正头戴纱罩帽,行走在蜂箱间。

  花香蜜甜的日子

  一

  春日暖阳照耀着南方大地,蓝天白云下的峰峦,依然青绿。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黄村镇的一片鸭脚木树林下,有一位年轻人,正头戴纱罩帽,行走在蜂箱间。

  他是养蜂人彭鑫,在这里养有一百多箱蜜蜂。

 

  彭鑫蹲下来打开蜂箱盖子,顺手用手指沾了一下蜂蜜,舔了一口——嗯,好甜!他自个儿笑了。

  这些飞进飞出的蜜蜂,在彭鑫眼中就是他的宝贝,也是让他日子变甜的伙伴。

  彭鑫出生时,家境就很困难。父母用“三个金”的“鑫”给他起名,正包含着对富裕生活的渴盼。

  但贫穷一直笼罩着彭鑫一家。不得已,彭鑫一岁时就被送到桂林市农村的舅舅家寄养,直到九岁才被接回读小学一年级。

  那时的彭鑫,无法想象自己能过上甜蜜、富足的生活。

  二

  2015年深秋,扶贫工作组进村,当时彭鑫所在的六埠村被列为贫困村,全村人口一千三百七十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百一十二户。

  六埠村自古就有养蜂的传统,只是养蜂技术落后,一户人家一般只养两三箱,顶多也不过五箱,所以一直赚不到多少钱。扶贫工作组经过走访调研,认为养蜂是助力村子脱贫的好产业,积极引导大家重振养蜂事业,鼓励大家用养蜂开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但当时彭鑫想,这么多年来养蜂都赚不到什么钱,如今就能行?还不如去外面打工来钱快。

  2016年春节后,他真的在广州找了一家模具厂打工,月薪三千多元。本来以为这样下去可以存点钱了,不承想半年后,老母亲突然病倒,她托人打来电话,叫彭鑫速速回家照顾。没办法,彭鑫只好连夜搭班车赶回老家。

  经过此事,彭鑫意识到在外打工虽然挣钱多些,但顾及不了家庭,更没法照顾生活不便的母亲。况且每年他都要回家春插、夏收、夏种、秋收,回来一次就要干半个多月。经年累月地两头奔波,也不是长久之计。能不能在尽孝和赚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彭鑫正在左右为难,这天,邻居龙伟林来了。两人一聊天,彭鑫才知道,现在乡亲们养蜂也赚钱呢!而且,优质蜂蜜价格挺好的,冬蜜每公斤可卖到上百元,很抢手。

  彭鑫心动了。

  三

  养蜂吗?养蜂吧!蜂蜜赚钱哦。

  真要养蜂,彭鑫心里还是有些犹豫。小的时候,他怀着好奇心,模仿着别人打开蜂箱,想掏点蜜吃,结果被几只蜜蜂狠狠地蜇了几下,又痛又痒,脸肿得很高。那火辣辣的痛,让他再也不敢招惹蜜蜂,更别说养蜂了。但看村民们靠养蜂赚了钱,他也着实心痒痒,想迈出一步试试看。

  他与蜜蜂的缘分,源于那窝神秘的“自来蜂”。

  那天中午,彭鑫干完农活回到家,忽然发现瓦屋的旧衣柜里有蜜蜂飞进飞出。他又惊又喜,又有点害怕,鼓起勇气打开柜门,竟然是一窝不知从哪里飞来、生气十足的蜜蜂!它们聚集成一团,蜂翅在不停地颤动。

  他连忙叫来龙伟林帮忙,两人戴上纱罩帽,小心翼翼把蜜蜂哄进蜂箱。这群蜂是中华蜜蜂。这种蜂酿造的蜜,味道甜润,口感绵软细腻,爽口柔和,余味清香悠久。

  彭鑫的养蜂生涯就这样有些突然地开始了。最初的时候,彭鑫还是有点害怕蜜蜂,龙伟林就手把手教他如何开箱观察蜂情、如何调整蜂框间距离等技术要领。彭鑫毕竟是年轻人,悟性很好,只要别人讲过的,练过一遍,就能熟记在心。

  日子久了,彭鑫逐渐由“怕”蜂变为“爱”蜂,蜂群在他的照看下越发壮大。可惜,一个多月后,他到镇上赶集,放在家里的蜂箱突然飞出很多蜂来,在空中嗡嗡作响。留在家里的母亲发现了,意识到这是蜜蜂该分窝了,但又不知道如何应对。慌乱间,她提来一桶水泼向空中飞翔的蜜蜂群——她以为可以用水粘住蜜蜂的翅膀,不让它们飞走。但蜜蜂飞得高,母亲力气小,根本泼不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分窝出来的蜜蜂飞走了。

  后来,余下的半箱蜜蜂不知什么原因,也“举家”跑掉了,只剩下彭鑫对着空蜂箱“望箱兴叹”。

  一场辛苦换来一场空,但这次彭鑫没有气馁,他指着空蜂箱坚定地说:“我还要再养!”

  彭鑫打听到,如果养十群以上的蜜蜂,每年还可以领到政府发放的产业扶贫补贴。彭鑫想:那就养十群以上!但本钱从哪出呢?彭鑫脑子里灵光一闪:申请扶贫贷款!政府出台了贫困户可享受每户五万元贴息扶贫贷款发展养蜂产业的政策,这不是正适合自己吗?

  四

  彭鑫现在想起来,还为当年自己的决定而高兴:这一步走对了!

  2016年夏,他借了五万元扶贫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五十多箱蜜蜂以及相关设备。

  五万元在当时当地是个大数目,村里人敢一下借这么多的人没有几个。村里有人议论,有人不看好。彭鑫暗下决心:这一次,一定要成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就是彭鑫所在的小山村,春有龙眼树、黄皮树等开花;夏有各类野花盛放;秋来了,有桂花、菊花等;冬天枇杷树、鸭脚木、山苍树等吐出花蕊。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大自然的美好环境,成了蜜蜂们生活的乐园。

  五十多箱蜜蜂被运到彭鑫家放养。蜜蜂们在他家的瓦房顶上盘桓,“踩点”蜜源之后,就热热闹闹地出去采蜜了。一群群蜜蜂聚集在香气四溢的花丛里,尽情吮吸着大自然的精华。但这些小蜜蜂又“调皮”得很,有的蜂群在彭鑫开箱观察时蜇他,弄得他身上肿痒不断;还有个别蜂群“离家出走”,飞到附近山上的松树林里另筑新窝。

  面对这些调皮的蜜蜂,彭鑫有足够的耐心。他忍着被蜇伤的肿痛,日复一日精心观察护理着每一箱蜜蜂,防蚂蚁,捉蟑螂,防蜜蜂的天敌。隆冬时节,他怕蜜蜂受冻,每天晚上把蜂箱孔口堵小,用旧衣服包裹蜂箱进行保暖。渐渐地,这些小精灵也开始亲近彭鑫了。

  养蜂,要讲究技术。彭鑫如饥似渴地向有经验的养蜂户请教。从选育优良蜂种、防治蜜蜂病虫害,到如何合理利用蜜源植物资源、合理利用蜜蜂的授粉能力等,每一项技术他都力求掌握。有时光是观察别人养蜂,他就能看上很长时间。通过对村民养蜂的观察学习,他的养蜂技术不断进步。他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养蜂技术培训班。

  彭鑫的家里处处留下了养蜂的痕迹。瓦房的天棚可置放蜂箱,牛栏旁边的屋檐下也可放蜂箱。随着他养的蜜蜂越来越多,村头的大树树根,甚至是山上的石洞岩洞,也都放上了蜂箱。

  这些特色产业,成了精准帮扶的重头戏。政府部门注重引导养蜂的贫困户进行规模养殖,从事蜂蜜深加工的公司也大量收购蜂蜜,逐渐打消了贫困户的顾虑。

  五

  在当地,越来越多像彭鑫这样的贫困户,加入到养蜂增收致富的行列。

  彭鑫不甘囿于家乡六埠村的山水。本村虽然花种丰富,但盛夏、初秋季节,花量少,蜜源不足。为了能收获更多的蜂蜜,他租汽车带上他的蜜蜂,周游在蜜源丰富的两广地区“追花逐蜜”。哪里花多花盛,就把蜂放到哪里,就地安营扎寨。一顶简陋的帐篷,一床简单的铺盖,一台摇蜜机,十多只装蜜用的塑料罐,便成了他的全部家当,以流动的山村为家,常年奔波于广东和广西的很多地方。

  养蜂,让彭鑫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勤快飞翔的蜜蜂为他争了一口气。2017年,他家仅是蜂蜜收入就达到六万多元,这稳定的收入成了他脱贫的坚实基础。不久,他利用国家出台的贫困户危房改造政策,建起了一幢崭新的房子。当年年底,彭鑫家宣告脱贫。

  养蜂,可实现持续性增收,甜蜜产业有力巩固拓展了脱贫成果。2018年到2020年,连续三年,彭鑫家的蜂蜜年收入都超过了十万元。在他这样的养蜂户助推之下,当地的蜂蜜产业也得到稳步发展。目前,梧州市蜂产业带动一千四百多户贫困户。全市农村养蜂专业户达到三千多户,从业人员六千五百多人。

  带着蜂群“追花逐蜜”的养蜂户们,过上了甜蜜的生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