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东兰县巴畴乡:非遗歌圩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发表时间:2021-11-04 08:16:49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动听山歌排排唱,传世铜鼓声声传,乐器“筒噔”弦弦凑,……一个个壮族原生态文化节目轮番上演。今年9月份以来,每蓬圩日,东兰县巴畴乡民族商贸城从早到晚一派热闹景象。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3日电(韦 万)动听山歌排排唱,传世铜鼓声声传,乐器“筒噔”弦弦凑,……一个个壮族原生态文化节目轮番上演。今年9月份以来,每蓬圩日,东兰县巴畴乡民族商贸城从早到晚一派热闹景象。

  巴畴乡民族商贸城总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8月下旬刚刚开业。乡党委专门在商贸城搭建“百姓大舞台”,积极举办“铜鼓山歌摆擂台 蚂拐文化传天下”圩日非遗歌圩活动,成为当地群众每个圩日最期待的文化大餐,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既聚集了人气、吸引了客流,又成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滋润剂。

  山歌唱盛世

  唱山歌是歌圩的重头戏,身着民族服装的歌手们以合唱和对唱形式展现壮乡人民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团结奋斗的故事和取得的成就,以优美的歌声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激励人民永远跟党走。

  “争当歌王不是目的,我们是在以群众喜欢的方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唱新生活,宣传正能量,传承民族文化。”歌手韦乜凤雨说。

  近年来,巴畴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托独特的壮族铜鼓蚂拐文化资源,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工作,民俗风情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巩固,2020年先后获评河池市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乡”和第四批自治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

  铜鼓韵乡村

  “我们今天租了两辆车,拉来8面铜鼓来这里交流。” 南丹吾隘镇村民韦先生说。圩日一到,巴畴周边乡村的爱好者纷纷自发组织铜鼓队赶来。

  巴畴乡位于东兰县西北部,与南丹、天峨、凤山三县毗邻,依偎于红水河旁。巴畴乡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铜鼓文化和蓝衣壮文化,是壮族 “蚂拐节”的发祥地。2006年,壮族“蚂拐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特色民俗旅游的名片。

  巴畴乡盛行使用铜鼓古老习俗,全乡现有传世铜鼓85面,现代新铜鼓336面。每当农闲暇日,各村各屯都要组织敲鼓,不论白天黑夜,特别是重要时节,人们把周边的铜鼓汇聚到一起敲打,一个节奏,多组同声,震天撼地,悦耳动听。

  铜鼓已成为当地群众走亲访友的重要载体。

  鼓人相会,鼓艺互拼,鼓声传情,巴畴正以独特的鼓韵敲响新时代的新生活。

  “筒噔”鸣佳音

  “以前,‘筒噔’就是我们的铜鼓,定时邀请大家集中一起合凑,目的是希望这个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六隆村村民黄学军说。

  “筒噔”是一种独特的打击弦鸣乐器,属于竹筒琴的一种,琴体由一节长60-70厘米的毛竹筒制成,琴筒一端有圆形音孔,竹筒中段将竹皮细丝剜起作为琴弦。古时,在壮族村寨中,通常只有有钱的人家才能买到铜鼓,而普通百姓只能通过制作“筒噔”,仅用四根主弦和两根木棒,一个人就可以维妙维俏地模仿出了铜鼓的声音,因为成本低廉,“筒噔”曾经在巴畴民间中广泛流传。

  每个月的3、6、9日圩日,黄学军都邀上他的“筒噔”队到巴畴乡民族商贸城歌圩舞台,为当地群众传授“筒噔”制作技艺及演凑技法,与铜鼓队应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歌圩不唯歌,舞台即平台。两个月来,赶圩的人们还主动上台献艺:巴英村村民展示独具特色的蚂拐舞,各村的广场舞代表队比拼舞艺,老年人艺术团展示手风琴、二胡、电子琴等乐器演奏,文艺爱好者自导自演说快板、谈谣(山歌的一种唱法,具有朗诵性)等节目。

  “十三五”以来,巴畴乡大力推进巴畴新城壮族民俗风情小镇、巴英蚂拐文化旅游区和板丁红水河壮族歌圩街区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举办非遗歌圩,开展特色文艺展演,是我乡文化建设的一项创举,也是丰富群众生活,提升人民素养的有力举措。我们将继续加强保护和传承好乡境的传统民俗文化,积极探索民俗传统文化与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振兴。”巴畴乡党委书记韦德夫说。(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