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广西马山县:聚焦“五力”助力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1-12-10 13:07:57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2021年以来,南宁市马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聚焦“精准力、支撑力、助推力、新动力、聚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中新网广西新闻12月10日电(韦艳芬 黄冠超)2021年以来,南宁市马山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聚焦“精准力、支撑力、助推力、新动力、聚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聚焦建言献策,增强乡村振兴科学决策的精准力。针对全县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一些困境,马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发动引导开展乡村振兴实地调研,紧紧围绕农产品供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生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乡村治理等问题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通过人大议案、政协提案、专题报告等途径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收到关于乡村振兴的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共23个,为县委县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聚焦人才下乡,筑牢乡村振兴文化基础的支撑力。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优势,引导和鼓励有识之士扎根农村,鼓励已回乡或有意回乡的成功人士继续发光发热,争当“新乡贤”,投身故乡治理,涵养文明乡风,促进基层和谐稳定。县同心书画院、县新的社会阶层联合会、县社科联、县摄影协会等社团多次组织广大会员深入农村,通过创作乡村振兴主题文化作品、送科技文化下乡的方式,帮助乡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同心书画院画家韦兆科回到家乡林圩镇甘豆村新屯,为全屯的乡村风貌进行策划,亲自手绘的乡村振兴文化艺术墙,成为该屯的文化特色,新屯的经验做法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中得到了推广。

  聚焦公益活动,汇聚乡村振兴社会力量的助推力。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乡村振兴 同心同行——马山县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搭建了平台。截至目前,全县已有86家爱心组织(企业)和10位爱心人士为乡村振兴捐款捐物已达人民币1192万元,其中资金1102万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90万元。社会力量的参与,为乡村振兴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汇聚社会资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载体。

  聚焦“万企兴万村”,增添乡村振兴的新动力。深入贯彻落实“万企兴万村”的方针政策,组织、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巩固脱贫成果与振兴乡村行动。据统计,全县共有19家民营企业与19个行政村(社区)结对帮扶。在帮扶活动过程中,各民营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扩大企业规模,提供就业机会。如广西祖昌门业有限公司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每年向脱贫群众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资助全县11个乡镇的110名困难学生上学,为大同村委路段无偿装太阳能路灯,修建百榜屯桥梁等。该公司在为困难户解决困难的同时,勇担社会责任,致富思源,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互利双赢。二是以产业扶助为主,实现农户增收致富。马山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双方合作共赢。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6名非公经济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到乡村发展水果种植、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促进乡村文旅融合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人。如广西马山县华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马山县集体经济产业园“社会资本+村级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吸纳周边7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资金790.86万元,每年为各村集体经济创收6万元以上;基地共流转土地1500多亩,每年为当地600多人带来土地租金50多万元。吸纳当地脱贫户就业超过1.6万多人次,发放劳务费250多万元。三是捐资助学,扶弱济困。帮扶企业深入结对帮扶村访问困难群众、困难学生捐资捐物达500多万元。

  聚焦协调联动,构建乡村振兴强大的聚合力。马山县充分发挥统战部、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侨联等单位组织动员优势,依托各类社会组织,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如县委统战部开展的摘星计划助学活动,每年筹集资金24万元,资助10名至12名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县妇联开展巾帼关爱扶贫助困行动,创建“儿童之家”20所,投入经费40万元;实施“春蕾计划”行动,筹集社会资金7.72万元供困难女童上学。创建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并发挥基地示范引领作用,解决困难妇女就业188人,惠及160多户脱贫户,农户年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县残联争取社会支持,创建爱心屋项目,2021年接收社会捐款35750元,帮助50多名残疾儿童在爱心屋居住,解决50多户残疾儿童家庭接送难的问题,解放残疾家庭的劳动力,助农增收。(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