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广西水口关边防检查站战“疫”纪实:“龙州红”遍“疫”线
发表时间:2022-03-10 11:50:31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驻守在龙州的水口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移民管理警察,在境外疫情严峻之时,坚守在口岸(通道)一线,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赓续红色基因,书写着他们的守边故事。

  中新网广西新闻3月10日电(李远平 范羽)九十多年前,中国红军第八军建立了左江革命根据地,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而今,驻守在龙州的水口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移民管理警察,在境外疫情严峻之时,坚守在口岸(通道)一线,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赓续红色基因,书写着他们的守边故事。

 民警在军部旧址,红军井旁庄严宣誓。王威 摄

  艰苦奋斗的“龙州红”好课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矢志献身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对党忠诚……”在龙州起义纪念馆内,12名新警庄严宣誓,这是他们正式上岗前的“必修课”。

  该站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广西龙州县与邻国边境山水相连,大部分地段密林丛生,非法便道、渡口、小路数不胜数,“山高、林密、点多、线长”的地理环境给边境的疫情防控带来压力。面对繁重的执勤任务,该站立足驻地红色资源,把红色教育融入到实战练兵中,把新警成才作为延续队伍红色血脉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马伶龙是新招录的民警,2021年6月从新疆警察学院毕业后,通过全国招警联考来到该站,没想到第一次在边境线上执勤,就给他不小的考验。

  巡逻在边境线上,除了执勤点的孤灯,四周一片漆黑,马伶龙说:“从小生活在城市,习惯了城市灯火通明,很怕走夜路。但一想到脚下这片土地有无数先烈的英魂,他们像是时刻提醒着自己,守好国门,不能畏惧。”他鼓起勇气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心理,壮着胆往前走,浑然不知惊险还在后面。

  黎明将至,晨间雾气笼罩,他和“师傅”黄春华走在湿滑的山路上,微光映衬着冻的通红的脸颊……突然,一脚踩空,左脚陷入浓密的枯树枝中,剧烈的疼痛瞬间袭来,他惊呼一声,紧紧抓住一旁的树枝。惊险!再向左一步就是断崖,他赶忙把悬空的脚抽离出来,一同巡逻的黄春华见状赶紧抓住他的右手,帮助他脱离了险境。

 新警马伶龙正在接受培训。范羽 摄

  黄春华劝说他赶紧到县城医院治疗。“站领导说了,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点苦算什么!”他坚定地说道,强忍着痛苦坚持巡逻完下山,到医院脱下鞋,袜子里渗满鲜血和泥污,清洗时,盆中的水被他脚上渗出的鲜血染成了红色……

  如今,“龙州红”精神在该站每个民警心中扎根,激励他们在岗位上建功立业。2021年,该站两个集体荣立三等功,52名个人记功嘉奖。

  为民办实事的“红军井”佳话

  据了解,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龙州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当时人手稀缺的红八军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工具,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挖了一口“红军井”,解决了群众的用水之急。早已扎根龙州这片红色土地的水口关边检站从这口“红军井”中不断汲取“养分”,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今年1月20日下午,中国重汽集团洪经理将一面印有“国门忠诚卫士,企业坚强后盾”的锦旗送到水口关边检站,他紧紧地握着民警的手说:“感谢对出口通关业务的大力支持,在疫情期间提供优质、高效的通关服务!”

  原来,受疫情影响,该公司出口越南车辆的交付工作受到影响,难以按合同期限完成汽车出口量,短时间内大量汽车将全部通过水口口岸出口,若无法按要求实现出口交付,该公司将面临严重的合同违约和国有资产损失风险。

 图为重汽集团代表将锦旗送到民警手中。 范羽 摄

  时间紧,任务重!水口口岸已有近10年间未有新车通关,加之疫情爆发以来,该站承担着1个口岸、3个通道和7个执勤点封控任务,警力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艰难时刻显本色,越是艰苦越向前,该站站长罗振再次给大家讲述“红军井”的故事,他说:“关键时刻就是要拿得出,打得赢!把‘红军井’精神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为民办实事!”

  在他的带领下,口岸勤务三组十余名民警闻令而动、主动请“战”,联合职能部门开展为期12天的专项延时通关勤务。检查登记、核实身份、查验车辆、清点数量、监督放行……忙完一天的勤务,警服、防护服早已浸透,民警甚至可以清晰的听到汗水摩擦警服的吱吱声,等卸下一身的“战衣”,早已明月高悬。

  12天,他们连续作战,平均每天工作时长超16小时,成功保障2200辆“晚点”车辆顺利按期出口交付。

  这只是该站践行宗旨,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一年多来,该站顺利完成车辆、货物延迟通关、绿色生鲜优先通关等多项专项勤务,推出“不见面预约申报”“节假日正常通关”等助企服务举措,助理地方口岸经济发展;同时,联合驻地小学结对帮扶家庭困难学生,送去助学金20000余元,为贫困家庭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捐款27000余元,帮助驻地村民采摘成熟农作物近1万斤,为驻地群众办好事、实事260余件,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革命精神

  龙州曾走出一位将军——吴西,他自1927年参加革命后,到革命结束都一直没有回过家。这段时间,他曾是龙州起义前先遣部队的一员,当时部队离家仅几里路,但是他怀着对革命的崇高理想,先后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只给家人留下一句“革命成功了再回来见你们”。

  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该站民警也传承着吴西老将军的革命精神,忍受与家人分离的乡思之苦,坚持战斗在抗“疫”一线,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近来工作忙,经常感觉头晕乏力,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儿子也很想你,你有空回来吗?”刚刚完成勤务交接,卸下一身装备的执勤四队的队长唐通昌看着妻子刚刚发来的信息,目光久久停留在手机屏幕上……

  其实,该站在保障正常勤务轮换前提下,每月都会争取协调一部分民警与家人团聚,但是疫情反反复复,疫情管控形势严峻复杂,这样的机会十分有限。

近一年未能回家的唐通昌与家人进行视频。 王威 摄

  作为执勤队的“领头羊”,唐通昌始终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主动把回家团聚的机会让给队里其他同志,前后已近一年时间没有回到仅几百公里外的家乡桂林。

  妻子是一名乡镇公务员,每年只有公休时间能来边境线上看望他,平时乐观的他常常调侃自己:“家庭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干‘革命’,二者皆可抛。”但是他很清楚作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还有很多亏欠:父亲当年病重,两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家人悉心照顾了整整一个月才脱离危险;当年二娃子茹出生,妻子劳累过度,引起子宫出血以致中度贫血,怕影响他工作,等身体稍有好转才联系他;懂事的大娃子淇才十二岁就要承担起照顾妹妹子茹的重任。

  该站不少民警老家在新疆、西藏、黑龙江等地,像唐通昌一样,他们同样面临着两地分居、三地分居的困难,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坚守岗位,把根扎在边境线上,奉献着青春。一年来,该站共查获“三非”人员16批46人,协助遣返“三非”人员13批682人,查获涉嫌走私案件29起,查获涉私人员20,查获涉案运输工具13辆,查获生猪、斗鸡、冻猪脚等涉私货物30余吨,案值达40余万元。(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