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那考河:水清岸绿织锦绣 生态优势金不换
发表时间:2022-04-27 20:29:59来源:南宁日报

摘要提示:从一条臭水沟到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那考河的华丽蜕变生动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那考河水碧天蓝,绿植生机勃勃,成为市民出游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黄维业 摄

  那考河水碧天蓝,绿植生机勃勃,成为市民出游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黄维业 摄

市民在那考河湿地公园游玩。 本报记者宋延康 摄

  市民在那考河湿地公园游玩。 本报记者宋延康 摄

那考河华丽蜕变,首府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生态宜居品牌持续擦亮。 本报记者潘浩 摄

  那考河华丽蜕变,首府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生态宜居品牌持续擦亮。 本报记者潘浩 摄

  总书记嘱托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南宁实践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宁那考河时曾用“流连忘返”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并赞许“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

  从一条臭水沟到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那考河的华丽蜕变生动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点点绿色赋予河岸勃勃生机,碧波荡漾使河流成为流动风景……南宁市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铁腕治水,祛除“沉疴痼疾”,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绿水青山成为秀甲天下的靓丽名片,走出具有首府南宁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的绿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田更沃、湖更美。

  河水净化达标 景色诗情画意

  四月的那考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处处散发着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的绿意花香、泛着涟漪的池子、长着青苔的石垣……春意盎然的湿地风光,让市民赞不绝口。

  市民杨本芳站在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和她互动的地方眺望那考河,感慨万千:“那天,我们正好遇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总书记平易近人,说话非常接地气,他问我们这里变化大不大?在这里住得好不好?还和我们一一握了手。”

  杨本芳告诉记者:“那考河以前脏乱差,经过整治以后实现了大变化,如果再次遇到习近平总书记,我会告诉他,现在南宁变得越来越漂亮,市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潺潺清泉河里流,两岸树花亦斑斓。昔日黑臭小河沟,如今香艳展绚烂。”这首诗描述了那考河的“前世今生”。

  黑臭水体治理的“南宁模式”,在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上得到充分体现。过去,那考河是一条远近闻名的臭水沟:河道狭窄、荒草丛生、废水排入、气味难闻……南宁市投入10.65亿元实施那考河综合整治项目,其成为国内首个投入运营的城市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

  针对以往内河整治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率先提出了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实现“一条龙”治水。

  经过改造的那考河绘就了生机盎然的城市生态画卷:河道沿岸花海色彩斑斓,河水清澈见底,白鹭、水鸭等野生鸟类在岸边的草丛里安家。

  兴宁区落实落细河长制,严格落实“三级”河长巡河制度,运用河长制巡河APP,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问题,护好“盆”中的水,管好盛水的“盆”,切实推动河长制“有名”“有实”“有为”“有效”,辖区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兴宁区那考河城区级副河长符煜中表示:“每逢周末、节假日,那考河湿地公园人气爆棚,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幸福感。”

  “现在走在河边,空气变得清新了。那考河真的不一样了,变得很美!”市民李辉对那考河的美好景色赞叹不已,这些年的变化让他感受到“亲水”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着力后续研发 保持绿水长流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那考河项目时,叮嘱要加大项目后续研发。五年来,那考河项目运营方南宁北排发展公司持续开展河道、池塘、湿地等新建水生态系统研究,持续深化厂网河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在持续改善那考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同时持续优化和打造“生态+体育休闲”的崭新空间,让那考河绿水长流。

  ——深入研究水生态治理技术。五年来,该公司持续开展河道、池塘、湿地等新建水生态系统研究,持续提升园区自动化运营管理水平,持续深化厂网河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了主要水质指标优于地表水IV类标准,部分指标达II至III类。

  ——持续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在水质不断提升的同时,那考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持续改善。流域内藻类、水绵得到大幅控制,流域生态系统得以重新构建和修复,为鸟类、鱼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五年来,那考河流域新增青蛙、河蟹等水生动物14种,新增白鹭、黑水鸡、翠鸟等飞禽鸟类6种,新增野慈姑、香茅草、蒲公英、水茄等植物 16种。

  ——持续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幸福高地。五年来,该公司还持续优化和打造“生态+体育休闲”的崭新空间,先后在那考河湿地公园增设照明设施、遮阴廊架、公共厕所、景观亭、休憩坐凳等;增补乔木、灌木、草坪、水生植物等,新增健身广场、健身步道,为市民打造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运动休闲场所。

  ——项目示范效应持续扩大。那考河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绿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典型案例和广西第一批美丽幸福河名录,接待了各类参观考察团队1000余次,其中国家级23次。目前,那考河湿地公园生态文明主题展馆已进入研究阶段,项目示范效应持续扩大。

  “我们把生态系统的构建作为水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那考河流域的植物、飞禽鸟类以及鱼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南宁北排发展公司总经理柏春荫告诉记者,“数据的对比是可观的,2022年那考河河道水体的主要指标较2017年平均提升约40%,主要水质指标优于地表水IV类标准,那考河已经成为城市内河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的标杆。”

  水清岸绿景美 市民乐享幸福

  那考河模式为南宁市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那考河流域治理的带动下,邕江、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一批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治理的项目全面启动,并取得成效。

  走进沙江河畔,这里河畔栈道流清水、河岸鲜花融锦带,繁茂多样的植物组成了又一个城市生态长廊。

  “河水清了,蚊虫少了,现在我不仅不再紧闭窗户,而且改成了落地窗。”与沙江河一墙之隔的澳华花园居民潘慧蓁点赞沙江河的变化。从众人嫌恶的重度黑臭水体,到如今受欢迎的生态景观带,沙江河华丽转身。

  沙江河是竹排江流域上游支流,多年来,沙江河两岸缺乏污水收集管网,生产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水体受到污染。

  借鉴那考河治理的成功经验,沙江河流域综合整治PPP项目于2017年动工,按照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

  2018年10月,沙江河整治完成,变成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滨河景观,走在沙江河畔,两岸的景观极具野趣,让人感受变化最大的是水质,原本乌黑腥臭的水体变成了汩汩清流。

  黑臭水体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首府生态环境保护和长远发展,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更是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的重要举措。五年来,南宁市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前所未有的治理力度,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还广大市民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环境。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南宁市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的总体“治水”思路,统筹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开展全流域全要素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取得明显成效:

  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基本补齐。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12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6万吨/日;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超过800公里,完成错混接点改造8362个。

  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率先在全区出台《南宁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通过立法推进首府城市治理和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

  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南宁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成绩,地表水水质排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24名、省会城市第2名,境内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2021年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典型案例,创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成效初显。

  南宁市在推进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大气、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南宁市将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嘱托,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首府南宁生态环境优势,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擦亮“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金字招牌,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站在那考河边,平静的河面在微风吹拂下波光粼粼,四周绿植生机盎然,耳边蝉鸣声不断,鸟儿从水面飞过……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绿城南宁,碧水绕城,水清岸绿。

  弯弯的河流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水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水环境就是改善民生。

  领导重视、部门联动、科学整治……南宁市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随着一系列措施实施,我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明显,市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水环境治理不能停,其“后半篇文章”更为关键。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日日做功、久久为功,水清岸绿景美才能持续,受惠于过去岁月里的耕耘,首府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尹海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