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环江县多举措推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发表时间:2022-07-10 21:18:27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近年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注重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机衔接,紧紧围绕“五联五促”抓主线、强阵地、建载体、创品牌,实现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中新网广西新闻7月10日电(卢伟益)近年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注重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工作有机衔接,紧紧围绕“五联五促”抓主线、强阵地、建载体、创品牌,实现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党建联抓,促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有机结合。该县以党建为引领,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全县乡村振兴“形、实、魂、人”建设紧密结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与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同时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为抓手,先后打造陈双村、下南乡、可爱村、下南中学、毛南家园、审计局等2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019年12月,陈双村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大安乡可爱村、下南中学、环江县、下南乡、审计局分别入选自治区第四批、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生产联营,促群众脱贫奔小康。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坚持把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民生工程,以解决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瓶颈为导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鼓励各族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村集体经济,走产业同开发、技术同分享、产品同销售、收益同分配“四同”发展路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速排广西河池市第一位,荣获“广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称号。持续扩大产业覆盖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就业渠道,桑蚕、香牛等产业覆盖所有脱贫户,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1.34万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全县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7个百分点。

  文化联动,促农村乡风文明。该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精神文明促进民族团结。在140个行政村(社区)修建文化活动室、球场、戏台、宣传栏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据统计,全县现有文化志愿者队伍25支、业余文艺队196支、业余体育队106支、农村龙狮队30多支,文化骨干人才1500多人。以志愿服务方式,依托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深入开展理论辅导、专题讲座、上党课等活动,组织农村各族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宣讲脱贫攻坚、致富兴业、民生保障等与民族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积极向上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利用春节、中秋节、苗族的苗年、瑶族的盘王节、毛南族的分龙节、壮族的‘三月三’、汉族的‘六月六’丰收节等传统节日,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积极开展红歌传唱、经典诵读、广场舞、民族山歌会等活动;推进“一约四会”机制建设,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气,开展乡风评议,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引导民族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

  品牌联创,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成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抢救、研究、保护、整理申报和传承人才培训工作。建立声、影、文、图等全县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档案,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组织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傩面雕刻艺人和铜鼓铸造等“非遗”文化传承人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建成同心文化广场、民族博物馆、花竹帽艺术中心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牌的场馆,打造一批能够探寻文明足迹、触摸历史真实、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景观,擦亮“世遗环江·多彩毛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金字招牌”。 

  环境联治,促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巩固提升乡村示范点建设成果,持之以恒推进民族群众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工作,常态长效管好、护好农村公路,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加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的风貌改造,全力抓好生态修复,启动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实施生态修复,补齐生态短板,巩固提升森林覆盖率。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县乡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