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广西: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发表时间:2022-10-14 18:16:45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如何让搬迁民众住得下、稳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广西各地主动“领题”、巧妙“破题”、全面“答题”,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三治融合、共建共治”理念,扎实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搬迁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担当不断提升。

  中新网广西新闻10月14日电(尚永江)“社区管理井井有条,生活十分方便,治安也特别好,我们很满意!”谈起在苗家小镇社住得是否舒适,3年前从融水县洞头镇寨登村搬迁到小镇梁翠云一家都夸好。

  梁翠云的幸福新生活,是广西易地扶贫搬迁民众缩影。

  如何让搬迁民众住得下、稳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广西各地主动“领题”、巧妙“破题”、全面“答题”,坚持“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三治融合、共建共治”理念,扎实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搬迁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担当不断提升。

  党建引领 让搬迁民众居住更舒适

  在大山里在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60多岁的柏治常在成为爷爷的时候终于搬出了大山,在河池市天峨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六排镇长安家园社区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我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楼房。”提起住进新居,柏治常说。

  为确保搬迁民众住得下、稳得住、融得进,河池市天峨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选址上,坚持县委统筹,遵循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稳定发展思路,选择在工业园区、中心镇、乡村旅游区等人口聚集、配套完善、有产业基础地方建立安置点。

  广西聚焦易地搬迁民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后续帮扶长效机制,提高搬迁民众的融入感、归属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进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高楼、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景观树,休闲的居民或翩翩起舞,或悠然漫步,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啦!”在鹤城新区一家企业工作的徐文武下班吃完饭后,就与邻居们说说笑笑,一起去广场跳舞。这是徐文武下班后的日常生活。

  鹤城新区是隆林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这里共安置3372户14606人,占全县搬迁人口76.17%,搬迁民众来自全县16个乡(镇)176个村5个民族,被称为“民族聚居大家庭”,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时期200个美丽搬迁安置区之一。

  产业带动 让搬迁民众就业更顺心

  清晨,秋阳朗照,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一起聊天,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早上8时半,田美香匆匆走出安置小区家门,开始一天的生活。“过去我在广东打工,现在安置小区‘扶贫车间’上班,照顾大人小孩很方便,每月工资3000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田美香一脸喜悦。

  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对于田美香来说,过去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易地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柳州市融水县把产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大力招商引资,以优先供给扶贫车间用地、优先保障帮扶车间配套、优先给予帮扶车间申报项目奖补、以及确保优先接收搬迁户务工、确保搬迁户务工及时获得薪酬、确保不随意解雇搬迁户等总要求,精准对接和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让企业“安营扎寨”到家门口,成为推动搬迁民众就近就业的“主力军”。

  “易地搬迁来到新的环境,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民众的就业。”苗家小镇第一书记蒙豪说。“目前,全县共建成搬迁点就业帮扶车间43家,带动搬迁民众就业2221人。”

  走进上林县西燕镇幸福小区居民蓝育康家,看到屋内中式装修风格,电视机、冰箱、沙发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现在,蓝育康在社区应聘了一份管理员的工作,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

  改变了生活方式,过上了幸福生活,蓝育康的经历,是上林县1.6万搬迁户的缩影。2016年以来,上林县通过建设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安置16019人目标任务,同时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向着“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目标迈进。

  网格管理 让搬迁民众生活更幸福

  “在我的‘辖区’,搬迁户们有啥事都找我,大到政策讲解,小到矛盾调解,我都管。”9月21日,三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站社区6栋楼长、二级网格员侯宜生说起自己的工作,满脸笑意。

图为南站社区网格管理图。韦佳秀 摄;

图为南站社区网格管理图。韦佳秀 摄

  作为楼长、网格员,侯宜生6栋各搬迁业主间巡查,还要监督搬迁民众打扫门前卫生,提醒他们报名职业技能培训班,有时候要工作到晚上八九点。

  工作辛苦而琐碎,但侯宜生乐在其中。2019年,他作为第一批搬迁民众搬入南站社区,看着还在建设中的社区,他怀着让“家”变得更好的憧憬,参选社区楼栋长,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他当选楼栋长,成了楼栋“管家”。

  那时,南站社区开始自上而下推行基层自治,以侯宜生为代表的楼栋长、联户长们按照“一中心+一张网+搬迁户”原则,分工管理各自楼栋间各项事宜,有专管红白喜事的,也有负责调处矛盾纠纷的。

  一时间,三江县南站社区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迎来许多新变化,搬迁民众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将基层自治规范化细致化,让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逐日增加。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把“党建+”元素嵌入易地扶贫安置工作中,政府专门成立易地扶贫搬迁管委会,在仫佬家园、凤凰寨、老乡家园等三个安置点推行“党建+民情回单”服务机制,机制运行以来,共办理民众诉求5930多件。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在易地扶贫安置点,成立党支部和服务站,协调、解决搬迁户入住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附近安排8.7亩农田建设“微田园”,让搬迁民众“耕有其田”,记住乡愁。

  文化赋魂 让民众精神生活更充实

  “我们民族的元素都在,很心安。”搬到安置点的搬迁户们,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民族风情浓郁的“新家”。

图为王尚小学的学生展示民俗技艺——掌上转陀螺。韦佳秀 摄

图为王尚小学的学生展示民俗技艺——掌上转陀螺。韦佳秀 摄

  以白裤瑶图腾牛为文化主题和设计元素,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乡朵努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加入了瑶族吊脚楼风格设计和瑶族文化元素,并配套建设休闲广场、游方长廊、芦笙场、文化一条街等,让搬迁民众有亲切感。

  “咚咚嗒,咚咚嗒……”傍晚放学后,伴随着悠扬的鼓声,数百名学生随着鼓点,在南丹县王尚小学的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跳猴鼓舞、陀螺竞技、童声合唱、皮鼓传承是王尚小学利用课余时间传承民俗文化的规定工作。“我们想让瑶乡的孩子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王尚小学校长覃玉先说。

  王尚小学是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配套工程。为使白裤瑶脱贫搬迁民众子女能安心入学、放心就读,学校开设了铜鼓、皮鼓、陀螺、民族服饰传承班及朵努同声合唱团等十多个民族文化传承特色课程,既是“留住根”的教育,又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校创编的《瑶童戏鼓》《勤择格拉》等独具民族特色作品,先后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广西少儿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舞台,真正让瑶乡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图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朵努社区。韦佳秀 摄

  百色市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搬进安置点,以“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为契机,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旋律,拉近搬迁民众间彼此的距离,增强搬迁民众的亲情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向搬迁民众发放维护民族团结的倡议书,激发各族民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良好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助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