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2020年广西自然资源十大新闻揭晓
发表时间:2021-02-07 17:36:00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2月7日,2020年广西自然资源十大新闻揭晓,汇集了2020年发生在广西自然资源领域的重大新闻事件,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林业、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这十大新闻包括“广西迅速出台超常规用地举措对冲疫情影响,全区1298个重大项目用地实现应保尽保”“广西用足用活自然资源政策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池’,助推全区5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广西打造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新样板,‘北海冯家江’等治理模式受全国瞩目”“广西首创‘北斗+广播’赋能地质灾害防范,‘人防+技防’在实战中效果显著,得到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等。

打造生态修复新样板。图为治理后建成开园的北海冯家江湿地公园。
打造生态修复新样板。图为治理后建成开园的北海冯家江湿地公园。

  中新网广西新闻2月7日电(黄尚宁)2月7日,2020年广西自然资源十大新闻揭晓,汇集了2020年发生在广西自然资源领域的重大新闻事件,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林业、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这十大新闻包括“广西迅速出台超常规用地举措对冲疫情影响,全区1298个重大项目用地实现应保尽保”“广西用足用活自然资源政策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池’,助推全区5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广西打造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新样板,‘北海冯家江’等治理模式受全国瞩目”“广西首创‘北斗+广播’赋能地质灾害防范,‘人防+技防’在实战中效果显著,得到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等。

  附:2020年广西自然资源十大新闻及注释

  1、广西迅速出台超常规用地举措对冲疫情影响,全区1298个重大项目用地实现应保尽保。

采取超常规政策保障稳增长用地。图为桂林深科技二期项目开工。
采取超常规政策保障稳增长用地。图为桂林深科技二期项目开工。

  2020年2月,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迅速出台促进经济稳增长25条和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一放二提三优化”18条政策措施,推出紧急项目“先建后补”、重大项目“上门服务”、稳增长一揽子项目“两规”一致性处理、不见面审批、用地预审与选址“网上论证”等一系列超常规用地举措,帮助各地抢时间、拼进度、补损失。2020年,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共审查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方案105个,上门服务重大项目330多个,落实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763个,具备用地报批条件的897个重大项目、401个“双百双新”产业项目用地实现应保尽保,为全区经济实现正增长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支撑。

  2、广西用足用活自然资源政策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池”,助推全区5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2020年,为保障服务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通过商服商品住宅项目用地购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组织深度贫困县节余指标参与跨省域调剂等组合措施,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池”。同时,利用脱贫攻坚重点项目用地指标核销制、单列贫困县用地计划指标和“边建边报”等特殊用地政策,全力保障脱贫攻坚用地。2020年,该厅转移支付下达8个未脱贫县14.19亿元;组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区内交易为贫困县筹集资金60.71亿元,争取跨省域调剂获取资金32.4亿元;通过补充耕地指标调剂获取资金11.6亿元,自治区级组织交易获取资金8.38亿元。2016年以来,全区先后保障脱贫攻坚用地指标约1.46万公顷,54个贫困县符合核销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及其配套设施用地全部足额保障,为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3、广西打造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新样板,“北海冯家江”等治理模式受全国瞩目。

打造生态修复新样板。图为治理后建成开园的北海冯家江湿地公园
打造生态修复新样板。图为治理后建成开园的北海冯家江湿地公园

  2020年,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江河流域和海岸带部署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严守生态屏障防线。通过加快实施左右江、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等试点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以及“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全区生态修复成效明显、亮点纷呈。北海冯家江流域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统筹兼顾安全、生态、景观功能和次序的修复治理模式,得到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2020年10月,自然资源部组织中央媒体采访团到广西实地采访,总结宣传推广了生态一体修复的“北海冯家江样板”“南宁那考河模式”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集成改革”北流模式。

  4、广西首创“北斗+广播”赋能地质灾害防范,“人防+技防”在实战中效果显著,得到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

  2020年4月,针对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的基本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在全国首创“北斗+广播”边坡高精度自动监测系统并试运行,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高精度、自主可控、经济实惠的地灾监测方案,得到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年内,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人防+技防”理念,成功预报滑坡地质灾害7起,有效避免1042人因灾伤亡;统筹综合治理和避险工程资金约3.88亿元,新实施治理项目137项,实施避险搬迁项目18个,转移3071人。

  5、广西开启20年最大最全面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矿业新政”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图为北流海螺水泥实施道路喷淋。
“矿业新政”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图为北流海螺水泥实施道路喷淋。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促进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开启了矿产资源管理地方法规实施20年来最大、最全面的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在“矿业新政”指引下,广西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区牢守“三个一定,一个全力”工作要求和资源利用上线形成自觉,共建成绿色矿山341座,同比增长625.5%。年内,自治区地矿局实现总收入45.03亿元,同比增长4.2%;成功承办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并获团体一等奖;参与项目《高精度北斗时空服务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6、202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在南宁举行,广西地理信息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广受关注。

地理信息管理迈出新步伐。图为彩虹四无人机首飞成功。
地理信息管理迈出新步伐。图为彩虹四无人机首飞成功。

  10月23日-24日,202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在南宁举行。大会发布了2020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最具活力中小企业、高成长企业TOP50榜单,表彰2020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2020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信息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广受关注。过去一年,广西卫星遥感影像统筹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实现全区影像资源共享,直接节省财政资金近1.2亿。全区累计向149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提供影像资源共享领用服务487次、数据5.37万景,分发量达2019年的4.3倍,实现了数据价值最大化。

  7、广西高位布局未来5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高位布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图为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保护完好的园林古宅。
高位布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图为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保护完好的园林古宅。

  2020年7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高位布局未来5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明确2020年实施不少于20个项目。到2022年、2025年,全区各县(市、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分别达到3个、10个以上。2020年,通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指导各地大力垦造水田,全区年内水田指标入库超过15万亩,为历年之最。该厅还修订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政策文件,确保2020年后相关指标交易政策延续下去,为乡村振兴赋能造血。

  8、广西自然资源系统全力推进扶贫领域“抓系统、系统抓”专项整治,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系统以扶贫领域“抓系统、系统抓”专项整治为抓手,通过落实主体责任、实施精准监督、助推政策落地,一体推进“四项整改”,有力推动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扶贫项目规范实施、扶贫资金高效使用、干部作风扎实转变,为全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得到了自治区纪委的高度肯定。

  9、广西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我国向海开放“新航线”。

  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推动向海经济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新亮点。同时,组织召开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向海经济发展大会,明确重点工作、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自治区海洋局会同统计等部门,在全国率先构建向海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大胆探索出了一条向海发展的“量化路径”。2020年,随着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已成为我国向海开放的“新航线”。

  10、广西林业经济发展逆势上扬,跻身全国林业产业大省区。

  2020年,面对疫情“大考”,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强化政策逆周期调节,抢抓疫情“空窗期”植绿增绿护绿、强链延链补链,推动林业经济发展逆势上扬,成为全国林业产业大省区。全区连续13年每年植树造林超过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5%,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5万亿元,均居全国第3位;全区林业总产值超过7500亿元,稳居全国第2位;木材年产量达4000万立方米,稳居全国第1位。(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