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在广西大学,大有可为”——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王双飞
发表时间:2021-11-19 22:27:30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王双飞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西大学首位本土培养院士,这也是时隔22年广西再次本土培养产生的院士。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王双飞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西大学首位本土培养院士,这也是时隔22年广西再次本土培养产生的院士。

  “没有广西、没有广西大学,我就没有机会成为院士”王双飞院士满怀感恩地说。“在广西大学,大有可为”王双飞院士用自己的切身经历铿锵寄语学校师生,只要你付诸努力,在这里,一定能成长成才。

 

 
11月18日,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王双飞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供图

 

  “复兴中华,发达广西”是广西大学办学以来肩负的历史使命,在90多年建设发展历程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直是一代代西大人不懈的追求。特别是近几年来,立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先后出台并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办法,发出“坚持党管人才 打造‘双一流’建设人才高地”动员令,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和良好学术生态,明确了学术资源、薪酬待遇、住房福利、配偶安置等向人才倾斜的具体办法,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以放权松绑为抓手,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在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多措并举,为各类人才的茁壮成长厚植沃土。

  王双飞教授当选为院士,就是广西大学滋兰树蕙,出大师、育英才的一个有力见证,是广西大学近年来人才工作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校党委书记王乃学说“本土人才脱颖而出成长为院士是我们多年的心血”, 校长赵跃宇欣喜表示“学校人才工作终于结出硕果”,我校引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郑皆连评价其为“水到渠成”。

  26年前,针对造纸厂废水污染,王双飞就立下誓言:改变!26年来,他根植广西大学这片沃土,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学校和国家发展大局,不懈地致力于轻工清洁生产技术与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以广西大学为新技术窗口,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着力点,在企业中建立转化应用示范基地,进行产业化推广,有效地服务国家战略和造福于民。从理论研究的突破到成果大规模产业化,从技术“舶来”到打破国际垄断、实现自主研发,从小组几个人的艰难探索到四十多人的广西大学清洁化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他做到了!他不仅把“绿色”从校园铺向广西,铺向全国,向着世界蔓延,更让“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轻工行业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的进步,使我校的“绿色”事业在对标一流过程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

  跟跑的勇气

  污染戳痛书生心。1984年,王双飞从湖南轻工业专科学校(今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在衡阳造纸厂工作期间,目睹因造纸废水污染导致河水变浑变臭、水生生物绝迹以及所产生的生态恶性循环惨状,一种彻骨的“痛”直戳心底“全国那么多造纸厂,这样的境况该有多少啊,对环境的破坏太大了”!他决心要“做点事”,要尽己之能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后他便带着执念“先更多更好更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考研、升博,研究方向始终聚焦造纸废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和方法。于1995年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志愿来到“老少边穷”“急需人才”的广西,进入广西大学工作,开启了他的“绿色”实践。

  始于斯,成于斯。“广西大学重视人才,重视对年轻教师的扶持”,这是王双飞院士的肺腑之言。到校后不久,在学校的支持下,依托所在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资源,他牵头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研发小组,依靠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投身清洁生产和污染控制探索研究。那是在20多年前,当时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羽翼未丰,相关技术市场被国外垄断,广西更是刚刚起步跟跑,可想而知这项攻关将面临多大的困难!尽管那时学校的科研条件有限,但仍然努力在人力和物力上保证了研发小组的日常运转。他马不停蹄地投入其中,带领组员针对轻工行业废水具有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组分复杂、色度高、难生化降解等特点,深入广西等地相关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发现广西造纸业产生的大量高浓度废水经过简单处理排入邕江,导致水质恶化,引起的一系列环境破坏和污染这个“痛点”更加坚定了他“治理”的信念。调研之后,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研究。

  那是2004年的深冬,王双飞这位在鱼米之乡生长的湖南青年带领组员在寒冷的石家庄某工厂临时搭建的一个简陋的中试车间,做一个棉浆粕制浆废液厌氧处理的中试实验,连续吃住在此 3 个多月。饿了,吃冷馒头。累了,坐在地上的纸堆上稍作缓解。冷了,搓搓手、哈哈气……克服了生活的种种不适和困难,终于,他们开发的技术产品逐渐获得企业的认可,并在同年争取到广西南糖纸业废水处理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

  初战告捷无疑是一支“强心剂”,他随即带领团队满怀信心地进行了项目攻关,使该项目成功结题,该技术处理高浓度废水效果显著,使用的厌氧技术一天内可以处理7000吨的甘蔗渣堆放喷淋废水,同时处理产生的沼气进入锅炉还能节约煤炭,既实现了“变废为宝”,又极大地改善了邕江的水质。

  王双飞院士说,这条路任重道远,但有学校做后盾,一切探索和困难我们都无所畏惧。

  并跑的底气

  近年来,广西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指示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将“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攻关战场,大力推进,有效落实。这为王双飞院士的“绿色”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使他更加有底气与一流“并跑”。

  “并跑”中的学校举措底气。广西大学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指示精神,为人才提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搭建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逐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在政策、人力、物力、经费、待遇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激发了创新活力。在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支持下,团队建立了拥有上千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成效显著,仅学校配备的设备设施上就已经今非昔比。

  团队的“良好生态”底气。好团队是产出好成果的保证。近几年来,伴随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才成长环境的不断优化,王双飞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有不少都留在学校或广西,有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一些国内外名校博士毕业后也回到广西,作为导师团队成员奋战在“绿色”事业战线。这也是王双飞院士将科研和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致力打造团队“绿色生态”的结果。 他的博士研究生、该学院教授朱红祥说,在这里,在服从课题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大家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工作,各尽所能。学校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曾林涛教授同样感触颇深,“团队情怀”是这个团队吸引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里,无人计较个人得失,不管多累都听不见谁发牢骚,各个实验室深夜12点前多是灯火通明。而每当一项新的科研项目伊始,王双飞教授都这样对大家说“失败了有我”,这种担当为大家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奠定了基础。他的本科学生骆莲新老师说,王教授一直严格学生实事求是,严守科研、学术诚信。王教授在指导她的毕业论文时要求所有的思想必须是自己的,并通篇指导她修改了很多遍,但最后在答辩时,让她始料不及的是作为答辩组成员的王教授在肯定的同时对自己指导的论文竟然毫不客气地再次提出了不少意见。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她产生了深深的敬畏,直今影响着她做科研和做事她都不敢有半点马虎。

  团队的“一流”理念底气。对待每个科研项目,不管大小,王双飞院士都紧跟国际前沿,对标一流,精益求精,力求把每项科研都做到极致。就此,该学院院长覃程荣教授体会颇深,他说,经常在进行项目论证时,我们认为思路已经很新颖、也较完善了,但王教授仍然不满意,如果没有创新性,不管进行到哪个环节,不管付出了多少努力,他都会果断放弃,或等待时机再寻找创新点,这个过程很“熬人”,但却有效提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自主培养的“本硕博”连读学生,已成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聂双喜说,从开始,导师就引导大家紧盯前沿,培养国际意识和一流意识,而且每位成员都被及时送往国内外先进院校深造。因此,他在这个团队茁壮成长,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广西创新争先奖、广西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

  如今,王双飞院士团队已经汇集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学历技术带头人,形成一支高素质技术创新团队,有的队员在学生阶段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有的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有的30岁出头就被破格聘为教授或博士生导师,有的不到40岁就成为业界精英。目前团队固定科研成员43人,其中党员占76.5%,13人拥有高级职称,95.3%具有博士学位。

  领跑的豪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多年的顽强担当和拼搏,王双飞院士的科研成果不断实现新突破,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不少已经实现世界领先,并实现产业化,为集聚领跑该行业的“豪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奖项,多项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他先后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人,大多已在相关领域成长为骨干。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纸浆清洁漂白的“卡脖子”难关,成功研发出“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彻底结束了国外企业依靠技术垄断30年牟取高额利润的时代。该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正在持续推进产业化应用,已在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推进的项目有100余项。

  攻克了传统综合法二氧化氯制备系统运行不稳定等难题。发明了基于抑制AOX生成的高温二氧化氯漂白和二氧化氯制备技术与装备体系,解决了我国清洁漂白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彻底打破了加拿大等国的技术与装备垄断,目前已在国内外包括世界造纸十强企业APP集团等30家企业应用,系列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奖项是广西迄今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基于非均相化学反应的液-固一步完全转化关键技术,开发了吸附位点多、密度高且均衡的两性型木质纤维基吸附材料,解决了水体中低浓度多重金属离子难以高效去除的难题。目前已在我国40多个重金属污染水体、底泥和矿区土壤修复工程中得到应用,提高了我国重金属土壤修复的装备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2018年,依托该团队科技成果,联合企业,成功使广西大学校园的14个内湖实现科学内循环,变浑浊为清亮,打造了又一方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使学校以崭新的面貌献礼建校90周年。

  奋进“绿色”征程,王双飞院士念念不忘的是感恩,他感谢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和相关厅局领导、学校领导等给予他的关心关爱和大力支持;感谢郑皆连院士对他的倾心指导和帮助;感谢广西大学的培养和良好的人才政策;感谢团队成员与他的鼎力协作;感谢妻子为做好家庭“后勤”舍弃蒸蒸日上教学事业的无私奉献。

  他说,成为院士,是一种责任,也是更加光荣的使命的开始。他将发挥院士优势资源和作用,对标世界一流,大力推动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实现新跨越,推动学校科技创新、攻克更多“卡脖子”难关,助力学校人才引培工作,引导青年一代热爱西大、扎根西大、成才西大,服务西大和广西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刘娜利/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