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广西深化“体育+”发展 为群众增添健康底色
发表时间:2022-06-29 10:15:30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实践。

  中新网广西新闻6月29日电(林鸿羽)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实践,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完善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如何健身”难题。

  创新多规融合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

  在全国率先启动编制自治区、市、县三级体育设施建设用地规划,将体育用地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保障体育设施用地,建立全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库及动态管理机制,入库项目总数2963个,切实解决体育项目落地难题。全区9个市、34个县(市)完成规划编制,5个市、46个县(市)均已启动规划编制。如北海市印发实施城乡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年),新建成的北海市体育馆对外开放,建成村级(含社区)篮球场600多个、健身路径1000多条、海上观光栈道1589米,全市体育场馆5897个。

  建立健全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丰富“体育+”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量与质。广西体育、发展改革、教育、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林业、乡村振兴9部门联合印发《广西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广西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提质增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9块以上,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体育+”模式,把体育设施建设与公共设施规划建设融为一体,利用景区、公园、绿地、广场、城镇“边角地”、江河湖堤岸和商业场地灵活改建体育场地,开发邕江、漓江、柳江、西江、红水河等内河沿岸以及林场建设体育公园等设施,结合老旧城区改造,补齐老旧小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短板,基本实现县县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乡有灯光球场、村村有健身设施,构建群众身边的“15分钟健身圈”,缓解了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难题。如南宁市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绿化、旅游、文化休闲相融合,在“百里秀美邕江”两岸和内河改造、城市公园升级改造、城市广场和道路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建设一大批园林、生态、绿色的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公共体育设施,打造美丽南方骑行小镇、南湖公园智慧体育设施。桂林市沿城区到阳朔一线山水风景建设50.8公里的公路智能健身步道和骑行道。防城港市建成全海景绿道35公里。

  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5年1.21平方米提升至2020年2.01平方米,增幅达66.12%。北海、贺州、贵港市列入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2021年支持城乡基层建设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篮球场等120个公共体育设施项目。2022年上半年,5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清单。

  普及健康理念 完善科学健身服务体系

  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等理念列入卫生健康教育体系,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发布《广西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居民科学健身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2022年上半年,广西选送的《微运动热身操》等6个优秀作品入选首批全国体育科普展播作品。

  开展科学健身大指导活动,在全区设置1000个体育公益教学站点,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定期组织开展“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系列巡讲”“体医融合科普讲堂”“社区运动干预慢性病”等各类运动促健康活动,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定点为群众提供现场健身教学和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科学运动处方指导服务5万多人次。

  建好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培训全民健身志愿者10000人,连续六年举办广西万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活动,每年深入基层举办200多个健身项目培训班,推广普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项目,服务群众近120万人次。“广西万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活动项目”入选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库。

  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健身套餐”,研发推广一批体育科普影音视频作品,推进科学健身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课堂、进家庭。如南宁市针对办公室人群研发了《办公室一平米肩颈操》,用简单的十节动作,对全身多个部位进行拉伸,在工作间隙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倡导“在一平米的格子间里也能动起来”的健康生活。同时,编写口袋书,引导上班族科学预防亚健康等。《办公室一平米肩颈操》被评为首批全国优秀体育科普作品。

  推广运动处方 完善体医融合服务体系

  2020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促进广西“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实施意见(试行)》,是全国首个以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比较系统、全面、科学推动体医融合工作的政策性文件之一,列入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构建7个项目、19个指标、64项任务清单。

  建立体医结合健康服务平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与广西江滨医院等三甲医院签订协议,共建广西体医融合研究实践基地、广西健身与健康指导中心,将医疗的“治”体与体育的“复”体有机结合,研究、推广运动处方和健身项目,推动各地改革先行先试。如南宁市成立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指导中心,作为体育“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大胆探索体育和健康领域改革,示范带动,逐步建立基层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站点。柳州市依托柳州市工人医院成立运动损伤康复医疗中心,设立运动损伤门诊。百色市田阳区建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点,将体质检测纳入各级医疗机构健康体检项目。桂林市阳朔县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医务室等资源,建立9个基层体医结合健康服务站,开展探索社区标准化健身中心建设。目前,全区建成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站点)41个,建立针对不同肌肉、不同器械、不同人群(幼儿、成年人、老年人)的运动处方库,创建运动处方33000多个。

  建立体医融合的人才库,开展运动处方、健康知识等培训班。近年来,全区举办各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班20多期,培训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超过6000人次。如柳州市工人医院、人民医院、柳铁中心医院每年安排医生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修运动医学、康复治疗业务,柳州市中医医院还安排8名专家作为体医融合孵化人才,深入基层共建医疗机构传帮带,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升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技能。钦州市浦北县建立体医融合工作人才库,储备人才超过200名。

  依托体科所、体育院校、体育场馆、医院体检中心等,每年建设一批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站点,配备专业人员和标准化器材,逐步构建网络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自治区、设区市、县(市、区)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推动各地将国民体质测试项目纳入医疗机构体检项目,将国民体质测试结果纳入体检报告指标体系,每年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活动。目前,全区建设了138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平均每年为24万人进行体质测试。

  下一步,广西将持续实施广西体育“11237”工作思路,深入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构建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广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鼓励和支持各地各单位建设各类体育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深入落实《广西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建好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动各级构建“一个体育总会+若干体育协会+一批体育俱乐部和健身团队”组织体系,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提升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