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三月三”民族电影展圆桌论坛:聚焦新时代民族电影创新发展
发表时间:2022-07-02 19:25:50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提示: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三月三”民族电影展圆桌论坛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达了对当下民族电影创作的期待,他表示,电影创作尤其是民族电影创作要尊重艺术规律、电影规律。

    民族电影展圆桌论坛 民族电影展主办方供图
民族电影展圆桌论坛 民族电影展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南宁7月1日电  “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民族电影是民族题材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希望看到更多高质量的民族题材电影,为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作出贡献。”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三月三”民族电影展圆桌论坛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达了对当下民族电影创作的期待,他表示,电影创作尤其是民族电影创作要尊重艺术规律、电影规律。

 

  第二届“三月三”民族电影展日前在广西南宁市开幕,电影展的圆桌论坛环节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黄著诚,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凡一平,一级编剧、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胡红一,中国高校民族影视委员会副理事长、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启军等多位电影创作者和专家学者对“新时代民族电影如何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对话与互动,围绕民族题材电影在新时代该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展开讨论,并为民族电影的创作超越与研究创新建言献策。

  黄著诚在论坛上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他认为,中国民族电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不小的成就,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极大展现了不同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凡一平认为民族电影是传递少数民族自强自立等美德的重要途径之一。他的关注点在人才培养上,他表示振兴民族题材电影需要培养人才,人才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核心资源和生产力,不然会陷入创作过程中人才比较匮乏,无人可用的情况。

  李启军从“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三个问题对民族电影的发展进行剖析。在他看来,每个民族繁衍发展的过程,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与魅力,让人容易辨别,也对观众形成吸引力。

  “看影片可以看出来这是哪个地方、哪个民族的电影,比如广西刘三姐电影、黎族电影、藏族电影等等,内容都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辨识度”,李启军还认为,不同民族的电影发展有着各自的传统,在发展、变化和融合中还可能和其他民族有关系与勾连,这也要求电影创作者在进行民族电影创作时想清楚“我是谁”。

  “从哪来”同样重要。李启军表示,从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脉络里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电影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也相应的深化、拓展、向前推移。“中国的民族电影中,不仅融合了少数民族的过去、发展和现在,也融合了汉民族的过去、发展和现在,尤其是近些年的民族电影创作,不仅借鉴了世界的电影与发展,也在创作过程中从传统内容向现代发展有意识地贴近,现代性特性渐渐显露。”

  他还建议今后的民族电影创作着重考虑“到哪去”的问题。很多电影作品中都反映出了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大主题,李启军认为这一深厚的主题内涵今后可以继续挖掘,他还建议在民族电影的创作中加入对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问题的关注与介入。

  “目前我国民族题材电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但在技术性和商业性上则有所缺失,需要创作者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多考虑观众的观影需求,取长补短,让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更上一层楼。”

  饶曙光在论坛上表达了对当下民族电影创作的期待,在具体方法上,饶曙光建议在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创新展现变化。他认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电影更多依赖于民俗文物,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文精神的内涵。

  “我看过很多讲述少数民故事的电影,其中不少都过度依赖民俗,其实这些民俗在生活中已经不存在,很多都是为了旅游来打造,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民俗景观来增加民族题材电影的独特性和可看性,来增加它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情,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个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要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更多追求人文精神的内涵。”

  饶曙光的建议是回归电影,塑造好人物的形象,让故事在情节和场面的发展中自然地讲述出来,把观点蕴含在故事情节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现,更富有感染力,去实现对话。“民族电影还是要写人,写好的故事。同时,方针政策不要当成口号喊出来,应该通过故事情节、内涵来讲出来。”(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