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广西融水乌英苗寨的桥
发表时间:2021-06-30 14:39:47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做梦都想不到,短短几年,我们乌英新建了好几座新桥,风雨桥、铁架桥、悬索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乌英苗寨70岁梁安合老人站在刚刚建成的风雨桥上感慨。

  乌英苗寨的村民正从悬索桥上走过。 吴小舒 摄

  中新网广西新闻6月30日电(吴小舒)“做梦都想不到,短短几年,我们乌英新建了好几座新桥,风雨桥、铁架桥、悬索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乌英苗寨70岁梁安合老人站在刚刚建成的风雨桥上感慨。

  梁安合介绍,乌英有两条小河穿寨而过,一条从广西而来,一条从贵州而来。另外,乌英溪流遍布山野,门口是河,田边靠水,村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桥。村民在小溪、小河、田边、沟壑等,搭建了很多便桥。桥,已经成为了乌英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几百年来,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乌英苗寨独特的桥梁文化,桥不仅是一种通行设施,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

  小孩出生时,大人会为他们修建一座座小小的“希望桥”,祝福孩子健康平安。每家每户都还会修建一座板凳桥,寓意家庭兴旺、平安。

  乌英苗寨的村民正在风雨桥上歇脚、乘凉。吴小舒 摄

  在乌英苗寨,各种各样的小桥随处可见,有几百座之多。然而,在几十年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村民修建的桥,大多都是简易的小木桥,无力在乌英、乌嘎河上修建水泥桥等一些比较牢固的通行设施,而乌英苗寨大多农田都分布在这两条河的两岸。

  梁安合回忆:“小时候,没有桥,一家人出门劳作要过到河对岸。那时,河水湍急,父亲把我扛在肩上,另一只手扶着母亲过河。折返时,要是肩挑柴火,父亲先把柴火挑到对岸再来接人,一天过河来回几次,极不方便,也不安全。夏天涨大水,村民基本都不能出门劳作。”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方便出行,村民们便在乌嘎河上架起第一座“大桥”——20多米长、3米宽的木桥。那时,没有钱,每家每户捐1棵30年以上的杉木,作为建桥木料。

  桥建好后,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出行及生产生活条件。梁安合说:“桥虽建好了,但一遇到雨季,水涨桥摇极不安全。在随后的几年里,便桥缝补修建,断断续续地被大水冲掉了好几次。桥没了,去赶集就得趟水过去,走山路,再趟过杆洞乡的大河才能走到街上;要是妇女去赶集,只能绕着河流走,一天来回8个小时。有时候,小孩生病了,也只能先忍着,等到第二天才送去乡卫生院看病。”

  乌英苗寨新建成的风雨桥。吴小舒 摄

  到了70年代,乌英寨子人口渐多,村民们在村口又修建了第二座大桥——风雨桥。用杉树做桥身,用树皮做桥顶,和便桥不同的是劳动来往的村民能在桥上歇脚,雨天能躲雨了。夏天,还有一些老人结伴专门到风雨桥上乘凉聊天、听水声,一坐便是一天。风雨桥渐渐成了村民议事的一个场所。

  上世纪90年代,有一年,洪水将风雨桥的一边冲跨,村民用木板、竹子进行修缮。

  年久桥老,修修补补,一年又一年,乌英群众期盼更稳固的桥梁。

  2009年,公路通到家门口,风雨桥改建成了水泥公路桥。 公路桥的建成也成为了打开乌英与外界联系的第一扇大门。

  路通,一通百则通。“路通,桥通,电通,车通,电视也通到家了,乌英苗寨的生活也逐渐变好起啦。”梁安合说。

  近年来,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政策惠及下,先后修了3条公路。在西北工业大学、融水县政协、柳州市交警支队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扶下,乌英又修建了钢架桥、铁索桥、风雨桥、劳动便桥等10多座桥。

  新桥的修建,切底改变了当地交通落后的面貌。如今的乌英,桥横路坦,交通便捷,一批新桥的建成,丰富了乌英的桥梁文化,乌英群众从此踏上新的征程。

  乌英苗寨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桂黔交界的大面山深处,地跨广西、贵州两省区,该屯145户共700多人,房屋以“插花”式居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在桂黔两地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乌英苗寨已于2020年11月份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乌英被确定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村屯。(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