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法制
字号:
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 山水相依尽享诗画美景——南宁生态文明建设亮出硬核“成绩单”
发表时间:2021-06-30 19:17:57来源:南宁日报

摘要提示: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要求广西“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这为新征程上南宁推动绿色发展,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宜居城市注入了强劲动力。

  回顾南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犹如打开一张绘满生态美景的绚丽画卷,亮点频出,令人赞叹。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

  苍树吐翠,碧水泛波——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

  南宁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2007年)、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美丽山水城市”。

  美景、荣誉背后,是南宁市交出的生态答卷。南宁市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水、建城、为民,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首府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切实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首府良好形象的发力点,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美丽的那考河畔描绘的绿色发展图景在首府南宁已经成为现实。

  蓝天常驻幸福长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如今,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从向蓝而生到蓝天常驻,这份来之不易的“蓝天幸福感”,南宁是怎么获得的?

  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5天,占全年75%,仅4个月未出现污染天气……这是2013年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时,当年的南宁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城市扬尘、尾气排放、秸秆焚烧,大气污染给绿城的天空贴上了一张“黑名片”。

  如何破题?紧紧抓住科学、依法、精准治污的牛鼻子,南宁踏上了向蓝而生的治污新征程。

  “慧眼”观落尘,走航“嗅”污染。依托扬尘治理“慧眼”系统与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南宁对工地、消纳场、搅拌站等开展“降尘处理”,蹚出一条科技赋能的精细治理路径。

  依靠科技支撑与精细治理,南宁的蓝天保卫战逐渐从治一隅向治全局扩展。

  “人防+技防”监管模式、卫星遥感监控系统、铁塔视频监控系统……曾经难觅踪迹的秸秆露天焚烧火点如今变得有迹可循,今年1—5月,近3600处火点被发现并处置。

  烟花爆竹燃放让幸福春节亮起生态“红灯”,传统节日需要“绿色”打开方式。我市强化禁燃管控,形成禁燃禁放护蓝天的社会新风尚。

  “散乱污”工业企业治理脚步正在加快。南宁推进重点行业烟气深度治理,持续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综合整治。

  落实执行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禁行区、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专项执法检查、迅速科学应对污染天气过程……出实招、下实劲、见实效,南宁打赢蓝天保卫战,啃下的都是硬骨头,收获的是一片新天地:

  ——污染少了。2020年全年未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继续下降,2020年市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31.6%,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实现连续五年稳定达标。

  ——蓝天多了。2020年南宁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与2013年相比提高了近22.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7位。今年1—5月,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优于全区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从向蓝而生到蓝天常驻,“22.5个百分点”的跨越,是南宁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写照。

  那考河湿地公园鸟语花香、流水潺潺,让人流连忘返。

  碧水绕城家园美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南宁内河纵横交错,其治理问题一直广受关注。

  自北向南贯穿中心城区的朝阳溪是“老南宁”难舍的牵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因为城市发展、工业和生活污染等问题,朝阳溪“臭”名远扬。

  为彻底、全面治理朝阳溪,推进“中国绿城”品质提档升级,南宁开启了朝阳溪黑臭水体治理的征程。

  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一系列治理手段让曾经的臭水沟实现蜕变。

  如今,走进朝阳溪上游连畴村附近河段,困扰周边居民几十年的“黑臭顽疾”得到了有效根除:潺潺的溪流,平静的湖面,鸟禽自由徜徉,岸边草场沙沙作响,仿佛回归于老邕城故里儿时的田园与浅滩。

  朝阳溪转变的背后,浓缩着一段南宁黑臭水体生态修复的探索之路。

  普查结果显示,建成区13条城市内河有38个河段属于黑臭水体,污水通过直排口流入内河及邕江,城市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

  治理,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南宁水环境治理随之提速,全市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前所未有的治理力度,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让碧水绕城、清水流淌。

  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治理”;从“只治水里”转向“水陆同治”……南宁在黑臭水体治理中转变思路,统筹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开展全流域全要素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随着一系列措施实施,我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为民治水的理念深入人心。

  曾经的臭水沟那考河经过治理绽放“新颜”,那考河流域治理项目成为全国城市内河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及海绵城市建设标杆,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那考河流域治理的带动下,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黑臭水体治理等一批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治理的项目全面启动,并取得成效。如今的沙江河退污还清,变成一个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

  2019年,南宁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入围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目前,全市建成区38个黑臭河段已消除黑臭。全市主要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常年保持100%,连续多年实现“Ⅱ类水入境、Ⅱ类水出境”。

  碧水蓝天、绿树红瓦、水岸如黛、江山如画……邕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最美的姿态流淌着天人合一的赞歌。

  治理一条江,改变一座城。南宁市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百里秀美邕江”,新建和改建公园15个、绿道163公里,夜游邕江成为市民新体验。

  南宁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凸现。共完成海绵建设项目287项,完成总投资107.52亿元。2019年,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

  南湖湖水澄碧,岸边芳草绿树相依,令人心旷神怡。

  绿满邕城画卷舒

  城拥林而绿,城因绿而美。绿色生态是一座宜居城市的幸福底色。如今,南宁人正生活在绿意盎然的园林城市里,实现家居青山绿水间的梦想:南宁园博园成为首府的绿色新地标;邕江成为展示绿色发展的城市“绿轴线”;一批公园和街头小游园让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素有“中国绿城”美誉的南宁,也曾面临绿化层次、品种较为单一的窘境,“中国绿城”品质如何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南宁市以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果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中国绿城”品质,随着重点工程的不断推进,南宁“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生态园林特色进一步凸显——

  城市绿地建设成果显著。形成滨水园林新景观,建设城市绿化工程,拓展城市绿化版图,打造街头精品游园等。

  营造一路一景“生态绿廊”。在竹溪大道、民族大道、五象大道等精品道路开展绿化提升建设,呈现出生态自然、色彩斑斓、物种丰富的园林绿化景观。

  打造城市桥梁“立体花带”和“生态绿岛”。大力推进城市立交桥、人行天桥“立体花带”建设,形成四季花开的立体花带景观。

  推进公园“一园一品”建设,提升公园服务水平。打造了人民公园“历史文化园”、金花茶公园“茶花文化园”、狮山公园“竹荷文化园”、石门公园“樱花公园”等主题突出的精品公园。

  目前,南宁的“绿”实现由“量”到“质”的过渡,四季鲜花盛开,香气沁人——

  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南宁园博园、江南公园、埌东公园等综合性公园和“一路一景”主题特色项目纷纷建成。

  独具特色的智慧型海绵园区、特色矿坑花园、东盟特色植物主题园、顶蛳山考古遗址公园等园博项目赢得了国内外嘉宾的高度赞誉,助力南宁园林城市建设。

  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区(含武鸣区)绿地率达35.15%,绿化覆盖率4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平方米,“中国绿城”品牌越擦越亮。

  “生态宜居”正不断嵌入南宁人的幸福生活。空气清新,绿水逶迤,城景相映……这些改变成为南宁人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的底色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而今,绿色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山清水秀、天蓝气清,都是美好生活拼图上不可或缺的一片,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最亮丽的背景色。

  南宁市坚持治水、建城、为民,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首府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南宁蓝”保持常态;持续有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确保内河水质长治久清;推进园林绿化增量提质,构建起“中国绿城”的生态格局,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首府南宁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数据闪亮耀眼,变化振奋人心。如今南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生态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了共存共进。

  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历史担当,也蕴含治理智慧。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中,南宁市将继续提升生态宜居水平,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绿城”品牌进一步擦亮。

  未来美好,有期待更需奋斗。

  (记者/尹海明、杨盛、宾艺苑、图/黄维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