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法制
字号:
当固执的“土砖家”遇上爱唠叨的真专家:桂北百亩梨园果飘香
发表时间:2022-07-13 13:14:36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提示:当固执的“土砖家”遇上爱唠叨的真专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位于广西北部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的200亩梨园果树飘香就是答案。

原标题:[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当固执的“土砖家”遇上爱唠叨的真专家:桂北百亩梨园果飘香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的农民正在采摘丰收的梨果。 王以照 摄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桂林7月13日电 题:当固执的“土砖家”遇上爱唠叨的真专家:桂北百亩梨园果飘香

  中新网记者 杨陈 王以照

  当固执的“土砖家”遇上爱唠叨的真专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位于广西北部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的200亩梨园果树飘香就是答案。

  盛夏时节,中新网记者到访上述梨园时,35摄氏度高温下,数十名女工正在忙碌地将刚刚摘下来的翠冠梨整齐装箱。漫山遍野的梨树上挂满了青褐色的翠冠梨,空气里飘荡着阵阵果香。梨园园主蒋国春不时往返于果林和运果车之间,查看装运情况。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的农民正在采摘丰收的梨果。 王以照 摄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为看好梨树种苗的销售“钱”景,蒋国春承包了200亩山头,大面积种植全州本地蜜梨。种梨20余年,蒋国春自称种梨“土砖家”。

  “蜜梨虽然糖度高,但产量很低,且病虫害多,种梨头四年就亏了十几万。”然而固执的蒋国春并没有灰心。2003年左右,他将整个梨园改种早熟梨品种翠冠。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的梨果迎来丰收。 王以照 摄

  经历了三年换种低谷,2006年起,蒋国春的翠冠梨亩产近千斤,让他提到了“第一桶金”,这也更加坚定了“土砖家”的信心。以至于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站长易显荣到当地指导种植时,所给出的意见都被蒋国春当耳旁风。

  “当时易老师到果园看了之后,说我的果树都是双层树形,不利于挂果。我心想自己种梨十几年了,经验丰富,哪里听得进他的意见。”回忆起十多年前与易显荣的初识,蒋国春如是说。

  “广西梨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由于栽培管理技术跟不上,拉枝整形不及时、修剪不到位,衍生出一系列产业问题。”易显荣介绍,中国北方地区日照充足,采用双层树形结果多,果品好。但广西雨水偏多,双层树形反而会导致下层枝梢因光照不足生长细弱,进而造成结果能力差和减产。蒋国春的梨园曾经就存在着结果枝老弱,产量和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

  作为专业从事梨产业技术研究且常年与梨农打交道的专家,易显荣深知梨农十分看重产量和效益,要让老梨园园主认同树体结构改造、大枝更新等科学种植技术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自2008年结识蒋国春以来,易显荣就时不时地“唠叨”,向其讲述科学种植法。

  
蒋国春正在采摘丰收的梨果。 王以照 摄
蒋国春正在采摘丰收的梨果。 王以照 摄

  “起初我是真的听不进去,直到前几年眼看着果园逐渐减产,走投无路后开始试着用易老师的方法,将三五棵双层形改成开心形树体,没想到枝少了果却多了;第二年将大部分树全部改成开心形,当年就增收十余万元。”随后,蒋国春将果园树体全部改造,严格按易显荣指导进行种植。如今果园亩产达到四五千斤,较从前翻了几倍,年收入逐年增加。

  “还是易老师这位‘洋’专家管用,他一句建议顶我自己闷头干好几年,我这个‘土砖家’服了。”现在蒋国春不仅将自家的梨卖到了广东等地,在桂林市区买了两套商品房,还常年雇用了数十名工人帮忙打理果园,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也打算在易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梨的品质,打造绿色食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蒋国春说。

  广西雨热资源丰富,同一梨品种成熟期较外省市提前15天以上,具有抢占市场的优势。2020年广西梨栽培面积31.56万亩、产量47.12万吨、产值18.85亿元,梨产业已成为广西农村经济重要的产业之一,其中全州县、灌阳县、龙胜县等桂北地区是广西栽培梨的优势产区。

  
蒋国春(右)正在向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站长易显荣(左)讨教种植技巧。 王以照 摄
蒋国春(右)正在向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站长易显荣(左)讨教种植技巧。 王以照 摄

  为帮助低产老梨园改造,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通过长期研究,集成了一套以“老梨园改造——大枝更新技术”为主的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易显荣和他的团队常常会组织各地的农技推广员及种植户到蒋国春的果园现身说法,以期通过一传十、十传百,转变他们的固有思维,进行科学种植,推动广西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易显荣看来,种果讲求适地适摘,跟“土砖家”打交道,“唠叨”在所难免。“我们要潜移默化去带动梨农,允许他们慢慢尝试改变,最终才能让老梨园焕发新生,梨农增产丰收。”(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