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两会声音
字号:
班忠柏代表:牢记嘱托勇担使命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发表时间:2022-01-21 01:05:59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2022年,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眼更高标准,以更大力度谋划推进一批标志性工程、引领性项目,做到开局就有看点有亮点、有突破有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广西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班忠柏20日说。

  中新网广西新闻1月20日电(记者 杨志雄 黄艳梅)“2022年,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眼更高标准,以更大力度谋划推进一批标志性工程、引领性项目,做到开局就有看点有亮点、有突破有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广西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班忠柏20日说。

广西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班忠柏。记者杨志雄 摄

  1月16日至21日,广西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广西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南宁召开,班忠柏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果丰硕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赋予广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荣誉。

  班忠柏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荣誉,极大鼓舞广西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建设壮美广西,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召开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区民族工作会议,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果,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并将其纳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紧紧围绕主线抓文化、抓发展、抓交融、抓法治、抓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加强体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广西支持首批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成功举办全国首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创新成立全国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播中心,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追求团结统一的信念十分坚定。

  二是坚持文化引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硕果累累。广西持续打造“壮族三月三”“刘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壮剧《百色起义》、音乐剧《血色湘江》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3项大奖,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扎实推进双语和谐建设工作,各族人民语言相通、文化共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三是聚焦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成效十分显著。广西研究编制“十四五”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和“十四五”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的实施意见,推动 40个县纳入全国和全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安排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1.1亿多元,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命名31个自治区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单位,靖西市成为全国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各民族经济依存、共同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少。

  四是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广西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百千”工程和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创建工作实现提质扩面;在村(屯)、社区创新建设1000个“同心文化载体”;创新发布推行广西新时代民族关系促进导则和评价指标,探索以“八共八有”促进和评价广西新时代民族关系;桂林市创新打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平台成效显著,各族人民互嵌共居、团结融合,“就是一家人、都是一家事”,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五是扎实推进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民族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广西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自治区党委多次研究民族工作,健全完善自治区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民族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民族工委委员单位由40个增加到51个,民族工作合力得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专项工作绩效考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全区共同做好民族工作的氛围越来越浓。

  多举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新时代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广西狠抓四个方面工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班忠柏说。

  他介绍,在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方面,广西加强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流出地和流入地协调联系机制,支持各族群众到全国各地务工经商、求学就业、安居定居融居;建立促进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创业就业合作机制,促进广西和全国其他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持续推进粤桂协作和定点帮扶,引导区外各族群众来桂投资兴业、工作生活;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方面,广西持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完善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制度,建设和谐社区,推动各民族由空间嵌入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全方位嵌入。广西建立健全和实施有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富共维和迁徙流动的政策举措和评价体系。广西完善以社区(村)为基础单位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制定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各族群众住得下、融得入、有发展。

  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广西坚持民族地区与散居地区并重、城市与农村并重、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各行各业并重,全域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市、区)创建。广西建立健全创建工作保障机制、测评体系、考核办法和竞争创建、动态管理制度。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在文明单位创建、评审中的权重,把创建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市民守则内容。

  在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方面,广西充分发挥城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三交”中的重要平台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此外,做好城乡建设规划,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制机制、政策举措和评价体系,形成了“健全工作机制、重点工作‘同谋’;拓展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同质’;出台系列政策,法治保障‘同权’;抓好阵地建设、精神家园‘同建’;聚焦促进‘三交’、社会和谐‘同创’”的良好工作局面。

  班忠柏说,广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义;二是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三是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使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理念深入人心;四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广西作出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策部署。

  班忠柏说,自治区党委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三个共同愿景”之一强力推进。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具体行动,是推动新时代广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战略工程和重大使命。

  “我们将坚持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为统揽性举措和重要载体,围绕为什么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什么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怎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整体性谋划、高标准设计、系统性推进,早启动、早见效、出经验,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引领性项目,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作品牌。” 班忠柏说。

  对此,广西提出:一是加强合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指导和支持研究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二是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教育传播中心优势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宗教宣讲工作,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工作格局。三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办好“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第十五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特色民族文化活动,推动实施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积极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调整完善工作。四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优化调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分配,加强新时代安边兴边固边工作,深入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全力筹建广西民族职业学院。五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域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区)创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加强“同心文化载体”建设,创新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六是调整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支持每个自治县逢十周年县庆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资金不少于1亿元,推动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七是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完善协调处置工作机制,制定实施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方案,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和意识形态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