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凌云:一家三代人讲述深山瑶寨脱贫焕新颜故事
发表时间:2021-01-06 11:21:50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瑶寨的罗炳寿一个家三代人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年代讲述了这个深山脱贫焕新颜和自己的幸福生活故事,共话脱贫成果

  中新网广西新闻1月6日电(袁永勇)凌云县朝里乡平塘村各练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瑶寨,2015年,全寨22户群众,有20户是建档立卡户,在脱贫攻坚路上,凌云县紧扣“精准帮扶,一个也不能少”的总要求,对各练屯采取了内外兼攻的扶贫措施。瑶寨的罗炳寿一个家三代人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年代讲述了这个深山脱贫焕新颜和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故事,共话脱贫成果。

  罗炳寿:住进楼房不再是奢望

  我今年70多岁,房子在我的记忆中太深刻了,小时候,一家近10口人挤在一间两偏的低矮茅草屋里,连个转身的地方都没有,树杈做柱,藤藤捆绑来固定,茅草盖房顶,小树枝围墙壁,刮风下雨时,屋里就透风飘雨,地面全是泥巴。

  我人生的前50年,住是茅草屋,照明靠煤油灯,东西靠背,赶路靠走,去朝里乡赶街单程都要3个多小时,寨子里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村。落后闭塞的环境,穷困潦倒的生活,起一座像样的房子更是一种奢望。

  2009年,我们这瑶寨在国家好政策下,政府帮开了公路、拉了电,起了平房。我当年搬进平房时,像在做梦一样,一连好几天都睡不着,从此也告别了漏风漏雨的茅草屋。

  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又无产业支撑,住进了平房,但生活还是清贫。

  2016年以来,新一轮的扶贫中,寨子再次发生“蜕变”,屯级路、入户路都硬化,路灯也亮了,更重要的是带“活”了大家的思想,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现在我们群众通过外出务工、在家发展产业,户户有增收,摩托车,小车不断有人买,房子一家比一家起的漂亮。我家也在2019年起来这栋两层半的砖混结构新房,外观漂亮,里面宽敞,住漂亮的房子不再奢望,生活也很幸福。

  儿媳(韦氏否):别了!背水过日子的岁月

  1995年,15岁的我从伶站乡陶化村嫁到各练屯这里,从此我负责起洗衣做饭这个媳妇的份内的事,但这些都需要水,而当时水要到寨子下面的小山沟背回来,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背水回来给大家洗漱和煮饭,每次来回需要差不多1小时,一天两个人背四五趟才能勉强够家庭用,为了节约用水,一盆水从淘米,洗菜、到喂猪,可谓是应用尽用,坚决不浪费。

  就这样,我的青春时光都在背水中度过,最担心下雨了,下雨过后,泥巴路太滑了,每次都要摔好几次,我都有好几次看着都要到家了才挨摔,人痛壶坏水没有了心更堵,不用背水过日子成了我最大的心愿。

  随着国家各种好政策的落地实施,我的愿望实现了,国家在两公里外帮建了集中供水点,水管接通到家,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白花花的自来水流出来,政府还为我们装上净水器,喝水、用水更放心、更安心。

  现在水到家了,把背水的时间用来搞生产,口袋一天比一天鼓,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家里买了洗衣机、安装了热水器,建起了冲水式卫生间,现在洗衣做饭轻松多了,这样的生活我觉得很满足也很幸福。

  孙媳(黄氏秀):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

  我从外面嫁到这里来当媳妇有五年了,在这几年里见证了这个深山瑶寨的巨大变化,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家是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幸福感爆棚的国家和时代,不然一辈子可能都毁在这里了。

  2016年我嫁来时,全寨22户人家,有20户是贫困户,群众的等、要、靠思想严重,宁愿去争低保、等救济,也不愿外出务工、发展产业。一家七八口人住在在两间平房里,猪圈、柴棚乱搭乱建,畜生乱放乱跑,进寨路、入户路全是泥巴路,用的是旱厕、手机信号也不稳定,智能机都相当于“哑巴”,与我们“90”后的生活时代格格不入,当时心都冰冷到极点。

  在精准扶贫中,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也带来了国家的惠民政策,上学有补贴、就医有报销、建房有危改,发展产业、外出务工有奖补。。。。。。彻底解决了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等问题,同时也带活群众的思想,群众都想法设法去挣钱,改善生活条件。

  你看,现在进寨入户是硬化路,家家起了楼房,设计装修都蛮漂亮,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菜园用篱笆统一围,形成了“微田园”、“微菜园”的乡村风格,既整洁又美观,这样的居住环境,看着顺眼,住着舒服,这才是新时代的新农村。(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