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赓续千年传统文化 广西荔浦获评“中华诗词之市”
发表时间:2023-06-30 23:30:14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6月30日,广西荔浦市举行荣获“中华诗词之市”新闻发布会,宣布经中华诗词学会考察验收,认定荔浦市为“中华诗词之市”。该市荔城镇第三小学、荔城镇第二小学、青山镇青山初级中学、新坪镇初级中学为“中华诗教示范学校”。荔浦保联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华诗教示范单位”。

  荔浦市荣获“中华诗词之市”新闻发布会现场。 杨宗盛 摄

  中新网广西新闻6月30日电(杨宗盛)6月30日,广西荔浦市举行荣获“中华诗词之市”新闻发布会,宣布经中华诗词学会考察验收,认定荔浦市为“中华诗词之市”。该市荔城镇第三小学、荔城镇第二小学、青山镇青山初级中学、新坪镇初级中学获“中华诗教示范学校”。荔浦保联食品有限公司获“中华诗教示范单位”。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题写的荔浦楹联亭。 杨宗盛 摄

  十年磨一剑,从2013年荣膺“中国曲艺之乡”到2023年荣膺“中华诗词之市”期间,荔浦市把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作为树立文化自信和塑造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制定下发《荔浦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三年规划》《荔浦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中华诗词之市”创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着力营造诗词文化氛围,推动诗词创作,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中华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六进”活动深入开展,实现诗词活动在全市各乡镇、各行业全覆盖。经过近3年的创建,使得荔浦这座千年古邑又增添了“中华诗词之市”这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荔浦本土诗词作者在诗词长廊作创作介绍。 杨宗盛 摄

  据介绍,荔浦市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渊源积淀丰厚,是古代粤楚交界之地,通往粤西、交趾的陆上重要通道,粤楚文化在此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荔浦建县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一直保持县级建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两千多年来,“荔浦”这座城市的名字从未更改过。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为荔浦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高祖父欧阳僧宝,年轻时隐居不仕,发奋治学,著有《五经义疏》等儒学著作,后来出仕担任过广西荔浦县令。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中曾有“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杜牧在《送荔浦蒋明府赴任》中,为荔浦写过“路长春欲尽,歌怨酒多酣。白社莲塘北,青袍桂水南。驿行盘鸟道,船宿避龙潭。真得诗人趣,烟霞处处谙”。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到荔浦巡行,并作《赛荔浦县城隍文》《赛曾山苏山神文》《祭长安杨郎中文》三篇文章。宋代文学家范成大曾在此写下“荔浦园林瘴雾中,戎州沽酒擘轻红”的优美诗句。据《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粤西通载》《(道光)两广盐法志》《广西名胜志》《杉湖十子诗钞》《冯敏昌集》《蒋冕集》《三管英灵集》《广西通志》《平乐府志》《荔浦县志(康熙版)》等古籍记载:宋代李纲、李光、孙觌(liang)、赵汝藤、范成大,元代托克托,清代张英、纪昀等8个宰相吟诗20多首颂赞修仁茶。冯梦龙所著《智囊》、山西沁县汉寿亭侯庙碑文记载:狄青南征侬智高时,曾在荔浦驻军。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如周匡物、柳宗元、黄庭坚、徐霞客等都曾在荔浦留下足迹或寄情于此。

  清朝著名诗人查慎行曾作《送陈秋田宰荔浦》(一官万里赴昭州,人替君愁自不愁。匣砚囊琴非俗物,丹梯碧落是清游。九疑路转收帆驿,八桂风高捲幔楼。真羡杨蘧挈家去,王程如砥接诗邮。)、“舆图尽处江山丽,只作当时荔浦看”(《送陈秋田赴叙州长宁宰》)、“桂林闻少瘴,荔浦喜通船”(《送同年乔松华赴任永福》)等诗句寄情于荔浦山水。曾担任过荔浦县令的清代著名诗人“毗陵七子”之一杨伦写下《杜诗镜铨》二十卷,为杜甫的诗歌作注,并著有《九柏山房集》,两书在《清史列传》有记并传于世。

  千年荔浦人才辈出。东汉荔浦人徐徵,通晓律令,任苍梧郡督邮时不畏权贵。李佩蘅,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著有《剬雅堂文集》四卷、《钓鳌诗集》二卷。荔浦人陈应台,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先后任湖南省溆浦县、益阳县知县,著有《知悔斋诗集》3卷、《寄愁诗集》1卷。清康熙五十五年举人朱亨衍,明靖江王第十四代裔孙,历官直隶甘肃知县、固原州事、平凉府盐茶同知等职,有“良吏”之称,著有诗集《荔浦吟》等。

  荔浦市区滨江步道旁的诗词石刻。 杨宗盛 摄

  浓厚的诗词氛围和文化底蕴,为荔浦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荔浦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摹绘了一幅“社会繁荣、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瑰丽画卷。

  据介绍,荔浦现有民间600多处石刻碑记,其中仅鹅翎古寺就存有石刻诗词100多首。目前已收集到的历代吟咏荔浦的诗词有3000多首。于1990年成立的荔浦市诗词楹联学会(晚霞诗社),现有分会32个,现有会员1500多人。全市文学社团260多个,社团成员8000多人。荔浦市诗词楹联学会《荔江神韵》共出版会刊70期,举办全国性的诗词、楹联比赛10次。荔浦市文联期刊《荔浦文艺(仙人桥)》开辟诗词专栏。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诗社(诗词小组)共出版诗词专集300多期20000多册。

  荔城镇第三小学的老师们在阅览学生制作的诗词手工艺作品。 杨宗盛 摄

  荔浦市赓续千年传统文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成立诗词楹联创作志愿服务队,积极搭建诗词学习平台,着力提升诗词创作人员、辅导人员素养。通过开展采风、创作、吟诵、文艺演出、竞赛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开展“感恩党 跟党走·荔浦市建党100周年征文(含诗歌)比赛”等大型诗词文化活动,全市参与诗词文化活动人数逾30万人次。新创作诗词超25000首,累计开展关于诗词教学培训250场(次),参训人员及师生达10000多人次。筹资建设诗教培训创作基地和诗乡诗艺标志性场所,重点在城区滨江两岸打造“诗词乐园”,建成《荔浦赋》浮雕诗词文化墙,在公园内设置诗词文化长廊,仿古建筑悬挂楹联,放置大型诗词石刻,叠石篆刻100多首古今名人诗词等,进一步提升城区休闲区诗词文化氛围。(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