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巴马甲篆中学优化“六个体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2-01-09 01:41:03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近年来,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初级中学在课堂提质、思政红育、课后服务、校园文化、安全保障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筑牢“六个体系”,构建学校发展合力,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中新网广西新闻1月9日电(覃国定)近年来,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初级中学在课堂提质、思政红育、课后服务、校园文化、安全保障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筑牢“六个体系”,构建学校发展合力,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甲篆镇初级中学建立起以“一个球+一盘棋+一支舞”为主体、“一支笔(书法)+一本书(阅读)+一幅画(绘画)”为辅衬的课后拓展服务体系,形成“运动会+文化周+大晚会”为主轴、各班娱乐互动、主题活动及专题班会为辅面的课余活动形态。通过增加课后服务活动的类种、班次、频次和层次,实现高品质课后服务“一生一样”的全覆盖,满足学校师生课余互动需求和发展需要。打造师生校园生活新形态,构建学校发展的“服务力”。

 甲篆镇初级中学。覃国定供图

  甲篆镇初级中学实行班主任巡堂坐班、教官巡校守楼等措施,严肃课堂纪律和氛围。建立由分管副校长、教研教务组长、科任老师、班主任、学科代表组成的一链式的课堂质量保障小组及奖责机制,强化教师师徒引领效用和学生差优帮扶互助机制建设。严格执行教学规划管理,健全观测和预警机制,严禁粗犷型课业布置,严控低效率课后流溢,打造“绿色课堂”。通过“教学+教研+教改+教管”四教并举的提质格局,构建学校发展的“教学力”。

  甲篆镇初级中学组织师生收看《大会师》《建党大业》等红色主题电影,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演讲比赛,实施红歌快闪行动和红舞漫校园行动。组织师生到香刷洞、列宁岩、魁星楼等当地红色基地开展实地研修研学。把弘扬、继承和践行“三红精神”(红船精神、红军精神、红岩精神)的实践与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体系融合起来,打造本校特色的红育机制。以思政课的新思辨实践,构建该校发展的“思政力”。

  甲篆镇初级中学积极构建甲字精神文化。敢于行动、善于创新、勇争第一,是三种积极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也是甲字精神核心内容。甲篆镇初级中学通过践行甲字精神,使得学生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努力程度,争做新时代“新三好”学子。通过活动让甲字精神逐渐内化成为该校师生的个人意志和集体信仰,使师生保持一颗改革锐进的积极心态,增强学习动力、凝聚教育合力、塑强发展向心力。通过弘扬和丰富“行动、创新、第一”的甲字精神,构建学校发展的“文化力”。

 课堂现场。覃国定供图

  甲篆镇初级中学实行“1530”安全教育制度,即每半天最后一节课的科任老师用课末5分钟强调安全问题,周末或放假前值日老师用30分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各类救生和自救演练。实行晨午晚体温常态化监测。建立因病追踪倒查机制和台账。突出学校在区域疫情防控多层防护体系建设中的坚固阵地作用。完备“4个100%”的校园安防和暴力应对体系建设。加强学生自我安全管理和家长协同管理的潜力开发。实施“教育+培训+配备+预防+演练”的一连式的多层级防护措施,构建学校发展的“安全力”。

  甲篆镇初级中学塔建平台,让前来旅游养生的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和师生进行教学提质业务经验交流学习。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开展控辍保学、入户家访、助残送教等暖心行动。与家长实施多维互动,探索新型家校合育模式。安排骨干教师到示范学校参观,提升核心业务能力。组织邻近学校开展“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经验交流。通过充实“跨学校+跨部门+跨项类+跨领域”的交流模式,构建学校发展的“开放力”。

 “双减”活动交流。覃国定供图

  据了解,甲篆镇初级中学目前共有在校生700余人,任课教师50余人,地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康养旅游核心区甲篆镇,毗邻乡村振兴示范村拉高村和田园综合体示范村百马屯,是一所深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核心区的乡镇初中。在互联网+、后疫情+、后减负+等三大宏观政策潮流的深刻影响下,甲篆镇初级中学在体育教育、艺术教育、英语教育、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呈现相对较好发展态势。该校曾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温馨校园示范校、巴马瑶族自治县“新三好”创建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

  “甲篆镇初级中学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继续构建与区域发展和形势发展相匹配的改革措施,一手抓理念一手抓方法、一手抓教学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提质一手抓减负,通过优化六个体系,增学校服务力,强教学力,重思政力,浓文化力,固安全力,厚开放力,凝就向前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创办一所更富于潜力的乡镇初级中学,助推乡村振兴。”该校校长王有乡说。(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