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南宁市马山县:普法宣传入人心 有声有色有妙招
发表时间:2023-09-05 18:23:41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今年以来,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立足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出绝招,采用壮族山歌、双语、民族文化、指尖普法等接地气的方式方法,全面推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把法治送入千万群众心中,不断提高群众法治意识,推进乡村治理法治进程。

  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5日电(谭美洁)今年以来,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立足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出绝招,采用壮族山歌、双语、民族文化、指尖普法等接地气的方式方法,全面推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把法治送入千万群众心中,不断提高群众法治意识,推进乡村治理法治进程。

  三声部民歌唱响普法乐章

  唱山歌是马山人的爱好,特别是在节假日或婚庆场,唱山歌不仅能烘托现场气氛,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用山歌传情达意成为了马山人民的习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名区内外,是马山人民的骄傲,马山县挖掘三声部民歌民族文化魅力,组建了马山三声部普法山歌队,山歌队将法治内容编成山歌向群众传唱,独树一帜的演唱技巧和民族唱法,展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从而把法律知识唱进了老百姓心中,唱响了山歌普法新乐章。同时为了提高群众参与度,还举办山歌擂台赛,展现普法山歌的丰富多彩,让群众成为山歌普法的一员,普法效果事半功倍。今年以来,普法山歌队到各乡镇开展普法巡回演出20多场,举办山歌擂台赛1场,受益群众达2万多人。

  地方民族语言补齐普法短板

  马山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地,有壮族、瑶族、水族等民族,民族语言混杂,中老年一辈的语言交流问题成为普法短板。针对这一现象,马山县将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组成“红石榴”双语普法志愿小分队,用群众听得懂的民族语言进行宣传,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还解决了因语言不通、交流困难产生的普法难题。“红石榴”双语普法志愿小分队自成立以来,分别到里当瑶族乡、周鹿镇和县会鼓法治文化广场开展了3场法治教育活动,针对不同民族的群众采用对应民族语言宣传法律知识,引导群众尊法守法,受众人数达1000人。

  民族文化畅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马山县历史文化悠久,现居各个民族传统文化各具特色,马山县因地制宜,将法治宣传与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把法律法规汇编成具有马山县地方特色的海报、漫画等,使法律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持续构筑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 法治文化走廊、法治文化墙、法治示范村等法治文化集群,让农民群众在沉浸式交流中学法用法,在观赏游玩的同时接受法治宣传教育,畅通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目前,该县共建成百龙滩镇南新村和古零镇乔老村2个市级法治示范村。此外,古零羊山村凭借具有特色的法治环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共同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指尖普法提高农村普法趣味性

  马山县以“指尖普法”为抓手,打造线上普法模式,联动“马山县融媒体中心”“马山县普法在线”“马山县人民法院”“马山警事”等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可视性和教学性,在平台推送普法微电影、微视频等普法素材,使群众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快速学习新热点和法律法规,有效拓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提升“指尖普法”实效,形成“行中可听法、坐中可看法”的法治传播新模式。(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