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突出“七个注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4-04-16 17:18:30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20年来,“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与时俱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

  “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与时俱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深化了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典型示范,创造形成并被实践证明了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经验。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可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注重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建设。浙江省自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到2020年底,浙江农村基础设施、环境面貌、文化事业得到全面提升。

  2021年至今,是“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阶段,主要以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打造共富现代化基本单元为主要标志,以乡村产业匹配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城乡发展融合度为重点,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新时代乡村建设格局,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

  注重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编制规划。规划是龙头,把好方向盘。各地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个性特色;在规划设计上,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体规划,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在“多规合一”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中,坚持村庄规划结合实际,规划由村民全程参与,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注重标准牵引,科学提升全域风貌。生态是优势,环境更宜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从美丽乡村向新时代美丽乡村再到和美乡村,及时迭代升级乡村建设标准,更好契合时代发展需要。建立城乡一体的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联动推进农房改造、庭院美化、降围透绿,积极建设“畅、洁、美、安”乡村道路。

  注重经营产业,乡村业态发展创新求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把促进产业兴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帮助农民持续增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注重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新型业态,充分运用“千万工程”成果,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业态创新发展,农家乐民宿、农家小吃、乡村非遗产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愁产业蓬勃发展。

  注重历史传承,加强文化品牌赋能。文化是灵魂,品牌创价值。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一是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建成了一大批乡风民俗展示馆、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二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提升行动,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五进”礼堂,打响“我们的村晚”、农民讲故事大赛、农民运动会等文化品牌。三是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一大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

  注重管理创新,着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农民是主体,基层更善治。“千万工程”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完善推广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真正让基层群众参与进来。

  注重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是保障,人才是关键。坚持党的建设与“千万工程”一体推进,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根本指向、把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作为关键抓手、把提高党组织战斗力作为重要保障、把锻造过硬骨干队伍作为力量支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重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把改造传统农村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广西投资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冯旭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