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科教文体
字号:
广西都安:推广“云支教” 山区教育迎暖阳
发表时间:2022-07-25 17:21:28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2022年3月份,“云支教”模式率先在都安县高岭镇全镇小学及各个教学点推开,受益面达6000名师生。

  中新网广西新闻7月25日电(刘永娜)八桂大地,夏意正浓。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高岭镇辖区内各小学及教学点,近6000名孩子在各自整洁的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共同上着一堂“云”上国学课,给孩子们讲课的是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赵延风老师。

  “这些年来,学校变化很大。我们农村的孩子都可以在家门口入学,不用再为上学发愁。教学一体机、多媒体投影机、电子白板、录播教室等教学硬件设备也都有了。软件上,现在我们全镇所有小学及教学点都在推广‘云支教’模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云课堂’给孩子们上课。每周的‘云课堂’成了孩子们的期待。现如今,我们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了。”都安县高岭镇中心学校校长韦登说。

 

 
云支教模式率先在高岭全镇小学及教学点推开。图为塘伦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上戏曲课。

 

  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字一句,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殷殷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并优先向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倾斜,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正成为现实。

  北大博士在乡村播种“太阳”

  位于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的加全村,多少年来一直都像是“隐居”的存在,直至2020年底才实现整村脱贫。喀斯特地貌、国定贫困村、产业基础薄弱、大山深处、水源缺乏,种种现状让这个村子时刻面临着“返贫”风险,而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似乎总也飞不出这里特有的“崇山峻岭”,甚至在大山里被泯灭。

  2021年4月底,北大博士毕业的陈燕辉被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派驻到加全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从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现如今肩负着历史使命重返乡村,他势必要有所作为。

  扎根农村的日子里,陈燕辉愈发意识到,要想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必须激发和培育农村低收入人群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很显然,改变人们多年形成的观念和意识,必须从年轻一代入手。”

  都安县是教育大县,每年从都安高中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几近10人。当地农村学生多,但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即使近年来县里建起了一批批崭新的学校,但对乡镇和村里的孩子来说,想上好学校、遇到好老师,依旧很难。

  加全村的加全小学在乡村教学点撤改并后成了周围几个村庄唯一的教学点,存在五六年级学制不全、教师队伍薄弱且责任心不强、基础设施较差等现状,而村内部分学生和家长出于家境困难、就地就近种养殖或无人看护孩子等缘故,有强烈就近上学诉求。陈燕辉认为,乡村教学点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好上学”提供了保证,而城乡义务教育二元结构壁垒和区域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普遍存在成为学生“上好学”的拦路虎,持续推动乡村教育教学硬件水平改善提升将是关键所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中国后脱贫地区的共性问题,是深入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进程中最难啃、也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于是,陈燕辉决定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做一些探索。硬件方面,对加全小学实施一体化改造。探索与国内有志于提升义务教育水平的慈善基金会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践行财富第三次分配理念,先后筹集100余万资金和物资,把加全小学打造成集教学楼、教师办公室、图书馆、书法室、多功能厅、党建室、标准食堂、师生公寓、耕读花园为一体的封闭式教学空间。

 

 
“云支教”模式率先在都安县高岭镇推开,图为高岭镇中心小学在上中国戏曲入门课。

 

  目前,学校一体化改造已完工,今年9月份将正式启用。很多村民表示,现在学校成了村里最美的建筑。

  硬件问题解决之后,陈燕辉又在考虑如何在软件提升上下功夫。他了解到目前广西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倾注了大量资源,教学一体化设备已基本覆盖到各村教学点,信息化程度较高,已具备实现线上教育的条件。于是,“云支教”的想法便萌芽了,陈燕辉先后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歌剧舞剧院等院校老师给孩子们“云”授课。

  “孩子明显比以前懂礼貌了,在家会帮助做些家务,胆子也变大了。”加全村学生家长黎天海说道。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吸收快、变化也很大。“云支教”模式初步探索成效显著,这给了陈燕辉很大信心,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向加全村。

  “老师是新的,知识是新的,上课方式也是新的。这种上课方式我们都很喜欢,我们知道了孔子,知道了故宫,知道了笔墨纸砚。长大了一定要去外面看看。”加全小学四年级学生韦梦素谈起“云课堂”,开心的表示。

  陈燕辉希望,崭新的教学环境和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要给孩子们拓宽视野、提高认识,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要给孩子们塑造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坚韧骨气。

  都安县县委书记李建君在加全村调研时对“云支教”模式给予肯定,希望加全村把系列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并在都安县边远山区学校推广,让“云支教”成为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机制化的创新举措,助力都安县教育高质量发展。

  让更好的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2年3月份,“云支教”模式率先在都安县高岭镇全镇小学及各个教学点推开,受益面达6000名师生。

  徐佳希是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作为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的一名老师,受陈燕辉邀请,她不仅成为“云支教”的一名老师,还主动承担起了“云课堂”课程总设计师的任务。“当燕辉把他整体的计划告诉我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加上我自己本身也是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我知道跟城市的孩子相比,尤其是和大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这种眼界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展都是处于相对弱势的,我特别希望能够通过‘云课堂’这样一种形式去补足孩子们这方面的一些弱项。”徐佳希表示,“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是以国学为本,从小就给孩子们心里种下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此外,我们增加了诗词、音乐、书法等艺术类的课程,由艺臻道,让孩子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目前,高岭镇已邀请和聘任了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的师生为“云支教”教师团队,优化设计了涵盖国学、书法、音乐、古诗词、语言表达、礼仪、科学等提升师生综合素质的特色优质课程,利用信息化工具,以每周一堂课的频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在高岭全镇开展。

  “很多名校的老师给孩子们上课,课堂很活跃,现场也可以和授课老师互动交流,孩子们很感兴趣。他们看到了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视角得到了拓展,思维更加发散了。学生们有了小目标,他们就会更愿意自觉主动去学习,小眼睛里也都闪烁着对知识渴求的光芒。”高岭镇中心小学老师韦雪蓓表示。

  目前,2022年度上学期的课程已结束,下学期课程正在安排和设计中。

  赵延风是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也是“云支教”课程体系设计的总顾问,她不仅长期关注国内儿童经典教育和海外二代华裔中国文化传承,还提出了在当今世界格局下,进行中国经典阅读和教育的重要意义。疫情下的今天,让她对“云支教”充满信心。“现在咱们国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把云端的道路给我们铺设好了,这在硬件方面就给我们提供了便利,而且便利可不是这些年的便利,这可以说是几千年来终于实现了硬件上的便利。现在有了硬件,就需要我们在软件方面要跟得上。”赵延风表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走了5000年,世界上文化没有中断,文明没有中断,文字没有中断的国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我们肯定是有一种特殊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传承的宝典,接下来我们还要设计下学期针对老师培训的课程,我们要让老师了解这方面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好的吸收。”

  “乡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神经末梢。接下来,我们高岭镇会继续推行好‘云支教’模式,加强与院校、社会组织的合作。除了做好线上教育,我们也会选派和招募一批年轻力量,把‘新思想’输送到乡村学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提高教师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我镇乡村教育振兴工作。”高岭镇党委书记李举国表示。如今,高岭镇已与北京广西文化艺术促进会签订合作协议,全面助力高岭镇乡村教育振兴,更多院校和组织与高岭镇的合作正在推进落实中。

  “我们目前已在全镇学生中筛选出比较好的苗子,组成‘小青苗’朗诵团、‘小青苗’合唱团,对接专业的老师给孩子们进行培训指导,把他们送去更大的舞台展示、锻炼。”高岭镇中心学校副校长韦绍林说道。

  启迪学生思想,推进教育公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让更多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正在都安县逐渐变为现实。

  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将32个省级平台全部接入,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此外,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岗计划”规模不断扩大。教育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22年全国计划招聘特岗教师67000名,重点向原“三区三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区倾斜,重点为乡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其中,广西招聘6700名,足见力度之大。

  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