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马山县加方乡力行中医农业种养试点建设
发表时间:2021-08-31 13:20:57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学史力行,主动出击,善于借鉴,大胆地吸收上林、扶绥等兄弟市县好经验、好做法,将中医农业技术应用于旱改水项目,在龙池屯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产业试点中取得持续增产增收良好效果,打开了中医农业种养试点建设新局面。

  中新网广西新闻8月31日电(黄启恒 韦振龙)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学史力行,主动出击,善于借鉴,大胆地吸收上林、扶绥等兄弟市县好经验、好做法,将中医农业技术应用于旱改水项目,在龙池屯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产业试点中取得持续增产增收良好效果,打开了中医农业种养试点建设新局面。

  以史为鉴,在峥嵘岁月中汲取创新开拓的力量。马山县加方乡新联村龙池屯有17户67人,其中中共党员2名、马山县政协委员1名。该屯地处一个四周环山的半山腰小盆地,一旦下雨,便因洪水无法及时排出造成洪灾。为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屯里决定修建排洪隧洞。当时弄池生产队(1983年更名为新联村龙池屯)“五女”即蓝月海、蓝月龙、蓝月芬、蓝凤勤、蓝秀英等五位女青年敢为人先,勇挑重担,1971年9月在隧道施工前立下铮铮誓言:“隧洞不打穿,坚决不出嫁”。直到1975年12月13日坚持4年3个月的时间凿山开洞,打出一条洞长188米,高、宽各2米的穿山隧道后已满30岁的5位参加施工的大龄女青年才结婚。1976年10月,隧洞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命名为“五女隧洞”。“五女隧洞”被龙池村民称为“生命隧洞”、“幸福隧洞”。

  穷则思变,弘扬“五女精神”找准项目。龙池屯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屯耕地均为旱地,没有一分水田。耕地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当地生活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致贫的根源之一。为彻底改变全屯几百年来靠吃玉米饱腹、靠吃藕粉当菜、靠卖竹编产品换盐的历史,彻底打破脱贫攻坚瓶颈,该屯群众经联社组织骨干社员,弘扬继承了“五女”“敬业心、为民心、责任心、奉献心”的干事创业精神,多次到上林、扶绥等兄弟市县参观学习,寻求致富之路。龙池屯结合本屯谷深、林茂、泉清的生态优势,最终选择实施鱼稻共生项目。通过整合有限的水土资源,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发展水产养殖,主打绿色环保的地标产品,实现一田两用,大大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提质升级,融入科技元素旱地变成水田。龙池屯依托合作方的技术优势,屯里的经济能人将全屯48亩凹凸不平的山地平整好,按比例均匀投放秘制的百草料后耙田放水,经自然光合作用后,水田中会产生大量的活性螺旋藻将缝隙逐一填满,做到水土保持长效效果,打破了常规“旱改水”项目不保水这一技术瓶颈。同时,螺旋藻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能将水温和地温控制在相对恒定的区间内,在保持足够养分的同时,有利于促进鱼类和水稻生长。即使在冬季,植物也能照常生长,水生生物正常觅食。

  因地制宜,谋求立体种养良性循环发展。鱼稻共生,就是在稻田中养鱼,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综合种养系统。一方面,稻田里放养的鱼、青蛙等为水稻除草、除虫、翻松泥土,减少水稻的病虫害,鱼儿排出的粪便又可以成为水稻生长的肥料,不再需要使用农药和化肥;另一方面,水稻里的螺旋藻料和农作物茎秆为鱼群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鱼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实现了绿色生态发展,又极大地提高了鱼稻的品质,真正实现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鱼共赢”,也为“旱改水”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模式。

  截至目前,龙池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已成功“造田”28亩,完成秧苗夏种22亩,现在秧苗长势喜人,预计半个月后即可继续投放禾花鱼、泥鳅、田螺、塘角鱼等水产品。(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