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时政外事
字号:
广西南宁市大力倡导节水护水 共建生态绿城
发表时间:2022-03-22 17:02:44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当天,广西南宁市开展“节水护水 共建生态绿城”的宣传和志愿者活动,陶慧华作为节水护水“绿城”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参加活动。

  中新网广西新闻3月22日电 题:南宁市大力倡导节水护水 共建生态绿城

  作者 卢明发 罗先彬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我做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杜绝各类污染水体行为。”志愿者陶慧华一边捡拾湖边的垃圾,一边述说自己的期盼。

  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当天,广西南宁市开展“节水护水 共建生态绿城”的宣传和志愿者活动,陶慧华作为节水护水“绿城”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参加活动。

  南宁市辖区河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共有154条,总河长52386公里。然而,这座丰水之城却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节水。2020年,南宁市成立了由市水利局、发改委、教育局、工信局、财政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机关事务管理局8个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的“南宁市节约用水工作领导小组”,沿着“治水、建城、为民”的工作主线,提前一年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达的全部市直机关单位节水型单位建设任务。

节水护水“绿城”志愿者服务队在湖边捡拾垃圾。罗先彬 摄

节水护水“绿城”志愿者服务队在湖边捡拾垃圾。罗先彬 摄

  未雨绸缪 将节水工作落到实处

  近年来,南宁市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考核制度,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落实节水行动方案,完成隆安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下达年度取水计划14.69亿立方米,向自治区成功争取南宁市203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提高到42亿立方米。持续开展市区、各县(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完成南宁市龙潭水库饮用水源地整治工程等3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制定并印发《南宁市重要河流(右江、郁江)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方案(试行)》,确定了右江和郁江生态流量管理目标和保障责任主体;完成了市直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67个节水型单位创建,节水型单位比例广西第一,2019年市直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用水总量达133.22万立方米,人均日用水量达 150 L/人·d,2021年改造后人均日用水量降到60 L/人·d以下,年节约水量近54万立方米;建成广西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武鸣校区和江南区富宁小学节水教育基地,年接受节水教育人数达2万人次;组织南宁市学生代表队参加2021年广西节约用水科普知识大赛,勇夺亚军;南宁市获得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绩突出通报表扬。

  南宁市创新管理措施、加强节约用水监管工作,还采用了合同节水管理模式,通过节水管理平台及时处置水资源浪费情况。目前,已经有40家单位接入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的节水平台管理预警系统,第一时间发现浪费水的情况并及时处置,将节水工作落到实处。

  “十三五”以来,南宁市还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围绕粮食安全和城市安全,积极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8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2.17千公顷,改善、恢复灌溉面积44.5千公顷,2020年底全市平均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505,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0.32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4.15千公顷;实施大中小型水库(闸)加固87座,续建中小河流治理26项,累计治理河长80.74公里,治理护岸115.51公里。

  2021年,完成“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下达8.83亿元实施815项水利工程,完成9座水库除险加固、123座小型水库管护机制改革,五化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总投资4.87亿元,计划实施总干渠节水改造53.94公里、清理土方81.5公里,维修改造664座附属建筑物,新建渠顶混凝土道路34.79公里等),2021年已下达投资2亿元,目前正有序推进。投资7771.66万元实施宾阳县中型灌区——六冯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硬化渠道10.24公里,保障春耕面积4.1万亩。

  目前,南宁市全市现有渠道总长20947公里,其中已防渗长度6804.8公里,占渠道总长的32.9%,截至2021年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1,较2020年提高0.006,有效灌溉面积375.48万亩。南宁市第二水源工程完成可研编制,启动邕北大型灌区和宾阳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预计到“十四五”末,南宁市的节水成效更加显现,将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水资源保障。

节水护水“绿城”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向群众介绍节水护水相关法规。罗先彬 摄

节水护水“绿城”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向群众介绍节水护水相关法规。罗先彬 摄

  “除在组织领导、建章建制以及资金落实等方面扎实开展节水工作外,各节水单位还进行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常态化节水宣传,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把节水宣传重点放在普及节水知识和提高节水意识上。”南宁市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肖光忠介绍,在“中国水周”到来之际,南宁市除在大王滩风景区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还在线上开展“中小学生节水绘画作品展”及“节水知识有奖问答活动”,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共建共享 厚植生态助乡村振兴

  南宁市大王滩水库是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区。作为南宁市第二饮用水源,大王滩水质多年前也曾因网箱养鱼、禽畜养殖和旅游竹排排污而越来越差。

  大王滩水库管理处党委书记徐福贵说,是非经过不知难。大王滩水库从2011年9月开始,先后投入资金约3.6亿元,经历了多个阵痛阶段,先后实施了水库的水面养鱼网箱等7个项目的整治,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结合河湖长制推进水库周边村屯污水设施等水环境治理,并在库区设置了3个监测站,有效控制了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育区水域污染,使园区内水面干净整洁,水库地表水质由原来的Ⅳ、Ⅴ类水甚至个别地方劣Ⅴ类恢复并稳定在总体Ⅲ类水标准,目前正在向Ⅱ类水的目标进军。

  经过多年不懈的改革和建设,大王滩水库在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库环境治理、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第十七批自治区文明单位、第九届全国水利文明单位、自治区美丽幸福河湖等多个荣誉称号,也成为南宁市网友游览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成为南宁市绿水青山治理的典型案例,让更多的市民享受环境治理的红利。

  近年来,南宁市强化水资源、水生态监管成效。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改善全市水生态环境。2017年实施河湖长制以来,全面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确保了每条江河、每座水库、每个湖泊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仅2021年,全市河湖长履职巡查14.89万人次,河湖“四乱”问题基本实现动态清零。2021年南宁市主要流域二类以上水质、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市境内主要流域保持“二类水入境、二类水出境”;2021年连续12个月跻身全国水质考核“红榜”,全年排名保持省会城市前2名,不断巩固“广西绿水青山金不换”成效。

  为唤起社会各界对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参与度,2018年起,南宁市每年都在大王滩水库组织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并从2021年开始实施生态养鱼试点,以期达到“以渔净水、以渔护水”生态目标,持续保护好南宁市的第二水源,为全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的水源保障。

  “虽然开业时遭遇新冠疫情,但大王滩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湖水,仍然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在大王滩景区开办民宿的叶雁介绍说,仅2021年,其民宿就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不仅营收超过预期,也带动村民的特色种养增收,“接下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带动更多村民开设民宿,打造大王滩特色民宿集群,助力莲山村的乡村振兴工作。”

大王滩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老师讲授特色研学课程。罗先彬 摄

大王滩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老师讲授特色研学课程。罗先彬 摄

  文旅融合 河湖文化的邕式传承

  “生命之水”“神奇植物与我的奇遇”“环保小卫士”“一度电宝宝的诞生和旅行” “一粒米的旅程”“小蜜蜂奇遇记”……这些都不是动画片的名字,却比动画片更吸引着南宁市的中小学生。

  依托大王滩风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南宁市在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内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精研各类研学课程,持续打造水利水电、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劳动教育、非遗文化六大系列研学课程。

  在“生命之水”的课程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矿泉水瓶、活性炭、沙土、纱布、棉花等材料自制简易水质净化器。“基地通过寓教于乐的体验方式,全面激发孩子们对湿地、对水生态环境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形成节水护水的优良品质,为绿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研学氛围。”大王滩景区文旅运营中心副总经理甘源源说。

  自2015年12月南宁市大王滩水库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以来,南宁市就致力于将大王滩打造成以湿地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融湿地生态旅游、文化游览、科普教育及养生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持续推动河湖文化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河湖,推进智慧河湖、示范河湖建设。2021年,大王滩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凭借研学课程特色及优质服务,获评2021年广西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21年共接待约20000人次的学生开展相关研学活动,2022年共接待约100批次5000余人。

  南宁市水利局河长制工作科科长李洁表示,南宁市将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为总体目标,久久为功,努力实现河湖功能的永续利用,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贡献南宁的生态保障,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南宁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