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新网广西新闻正文
您的位置:首页>广西各地
字号:
韦世策:壮族传统文化“挖金人”
发表时间:2022-03-15 17:06:43来源:中新网广西

摘要提示:3月14日,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古宝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重修工程全面竣工,徜洋在威峨壮观的纪念碑前,那鲜花竞放的碑林间,人们把敬佩的目光纷纷投向筹建负责人韦世策,他担任镇文化站长20多年如一日,致力优秀传统壮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获得了2021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殊荣。

  中新网广西新闻3月15日电(覃伟 肖鹏 黄桂园)3月14日,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古宝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重修工程全面竣工,徜洋在威峨壮观的纪念碑前,那鲜花竞放的碑林间,人们把敬佩的目光纷纷投向筹建负责人韦世策,他担任镇文化站长20多年如一日,致力优秀传统壮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获得了2021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殊荣。

  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龙镇是壮族集聚区,壮文化渊源流长,韦世策查阅“地方志”等相关资料得知,秦朝时期当地就流传师公戏,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已达到鼎盛时期。师公戏源于傩祭古俗,乡人俗称“唱师”、“跳师”。她通过广泛吸收当地流转的民间故事、传说,走龙摆尾,边歌边舞,唱词、唱腔婉转悠扬,舞蹈古朴浓厚,节奏鲜明,逐步演变成一个剧种—壮师剧。然而,师公戏在文革时被列入“四旧”,受封禁多年,导致在人们的意识中,总会与封建迷信拉址在一起,而且一听到师公戏的敲鼓声,就认为是倒霉事,人们唯恐避之不及。

  “维有艰难,方显其勇毅”,韦世策坚定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迎难而上,历经挫折才找到了师公戏传承人何家前所居住的村庄。由于不识路径,来到村口就向路边的俩个妇女问路,谁知没走多远,后面就传来了她们的讥讽声。又有一次双休日,韦世策召集演员到文化站排练节目,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有三帮人马过来叫停。另有,在一个村庄展演途中,就有一个中年男子跳到舞台旁边手舞足蹈,说全村不会有倒霉事的,不能演这个节目。

  韦世策顶住压力,据理力争,说服传承人成立了东龙镇师公剧团,搜集相关道具,整理、创新传统剧本,动员演员日夜排练,重现了师公戏“马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脚步紧跟蜂鼓点,屈膝下沉踩重拍”的风采。接着,他就投入拍照、录音、录像等紧张的申报工作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传统戏剧《师公戏》被列入第一批贵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1年5月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旗开得胜,信心倍增。他主持申报的民俗类《长岭村胜利节》,2012年获第三批贵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传统手工技艺《东龙彩灯》,2014年10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东龙镇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曾发生四次较大规模战役,有上百名壮乡儿女为国捐躯。但由于天长日久,虽有修葺,东龙镇古宝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园还是残旧破损,杂草纵生。韦世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带头捐款5000元,发动各界人士捐资7万元,争取上级拨款2.5万元,于2021年7月12日经公推主持整修碑园重修工程。当年10月,工程遇到资金困难,他向承建方承诺:“你们先行垫支,资金的事情我包解决!”,承建方吃下“定心丸”,当年11月25日,碑园便得顺利竣工,增设了烈士英勇事迹碑林和园林景观,成为当地又一红色教育基地。

  作为原贵县四大圩镇之一,现为三县区(来宾市武宣县、新宾区,贵港市覃塘区)交界重镇,东龙镇文化远古流长,沉淀丰厚。从小耳暄目染,韦世策对当地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到一处,他都深入老艺人、老农家里,详细询问、了解、记录当地民间传说、故事、山歌、壮剧、历史人物事迹、当地风土人情等,然后夜以继日梳理、整理成章,难得有闲暇时间。“双休日、节假日,他很少呆在家里,总是下乡忙着搜集他的故事、古书等宝贝去了!”她妻子说。“时间不等人,老艺人会渐渐老去,说不定明天就离世或痴呆了。我不抓紧时间,就会造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一想到这,我只能日夜与时间赛跑啊!”,韦世策总是坦言说服他的妻子。

  2005年初,韦世策了解到东龙花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后,千方百计找到了花灯制作传承人潘铁明,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积极向上级部门推介推荐。2005年2月,潘铁明代表贵港市参加在沈阳市举办的中华精品彩灯大赛,展品《七彩花灯》、《斗牛彩灯》分别获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灯彩)奖银奖和优秀奖,成为广西在此次参展会上仅有的获奖作品,也是东龙镇民间艺术作品首次挤进国家级评比先进行列的优秀作品。

  花灯手工制作要经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细入微,费脑费力,每天工作常在10个小时以上,令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面对彩灯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局,韦世策多次上门,与他儿子潘闪权彻夜长谈,说服他子承父业。2013年11月,潘闪权不负众望,彩灯作品《走马灯》在2013婺源· 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全国“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中荣获银奖,入藏婺源县灯彩博物馆。

  韦世策搜集到相关资料后,经常挑灯夜战,食不知味,他撰写的《挖掘壮话山歌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载入《屹立中华》大型文献之中,获得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与《屹立中华》编委会入编证书。《慈恩亭与将军画家》、《明明书店》、《被堂哥哭作“烈士”的李作寿》、《该校“走”出一位广西大学校长》、《韦布煜传略》、《韦绍有传略》等革命历史人物故事入编《贵港文史》。

  “韦世策为东龙镇人民挖掘传承了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东龙镇党委书记黄长文对他称赞连连。

  繁荣地方文化事业

  在东龙镇文化站的院墙上,130个村屯业余文艺团队的精彩演出照片琳琅满目,鲜丽生辉,令人耳目一新。“目前正值疫情防控期间,各文艺队正在村屯文化广场上,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以期云散雾开之时,蓄势迸发,重现历年来各村屯的天天有山歌对唱,月月有文艺晚会的文化盛况。”韦世策对未来文化发展事业充满信心。

  这一文化自信,源自于他多年来锲而不舍的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东龙镇一批经济能人捷足先登,创办了木片厂,在安排村民务工的同时,老板也取得一定利润,却引起一些人的“眼红”病。他敏锐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趋势,指导飞燕壮剧团自编自演了壮话山歌剧《过关》,讴歌了当地能人敢闯敢干利国利民的壮举,荣获自治区电力系统文艺汇演优秀奖,使壮族儿女创作的艺术作品首次登上了自治区首府大雅之堂。

  韦世策马不停蹄,继而发掘、培养当地山歌手以当地改革开放先锋为题材,组织全镇山歌赛,选拔壮歌手覃如贵、黄秋菊分别参加广西首届、第二届歌王大赛,均被评为广西十大民歌手荣誉称号。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韦世策带领下,当地企业和各界人士看到了传统文艺的无穷魅力,纷纷感恩资助文化事业发展,各村屯文艺队也如虎添翼,不负众望,成年累月活跃在乡镇与村屯文艺舞台,每年演出都在200场次以上。东龙镇的“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也以2009年覃塘区民族民间歌剧会在东龙镇文化站挂牌成立为分界线,2009年以前,时断时续进行,2009年以后,步入正轨,从不间断地年年都搞。

  步入临界退休年龄的韦世策,牢记初心,庚续奋进,“当前,我正在争取各方经费支持,加快东龙镇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让这地方优秀传统壮文化重放异彩。同时,还要继续进行青少年壮话山歌与壮剧人才的培训和培养,让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传承弘扬的群众基础。”(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